|
黄花崗起義與越南華僑
一﹐ 黄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即1911年辛亥年 “ 三二九廣州起義 ”。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東南亞馬来半島槟榔嶼召集黄興 ( 1874—1916 ) 等中國同盟會骨幹會員會議,决定在廣州發動起義,與滿清政府决一戰。
會後會員隨即便分頭準備行動。黄興、趙聲等人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構 --- “ 統籌部 ” 並派人到廣州附近各地活動,聯絡各團體如新軍、防營、會黨、民軍,以備響應。同時亦在廣州設立三十八處秘密組織,刺探敵情,轉運軍火,為起義作一切準備。原訂於4月13日發動起義,但因會員温生才在8日事先採取單獨行動,槍杀了廣州滿清將軍孚琦;另一會員吴鏡則在運炸藥時被捕﹐ 故此﹐ 原定起義日被迫改期提前行動。
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下午約5時30分,黄興率領八百名敢死隊員分為四路﹐ 攻打市內两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與守南大門。黄興隊伍攻入總督衙門後,下令焚燒督府並意圖生擒两廣總督張鳴歧。不料張越墙逃遁。由於起義隊伍得不到適合的接應,各路隊伍與清軍展開激烈的街巷戰,徹夜相攻。因清軍人數極多﹐ 在敵眾我寡情況下﹐ 起義終告失敗。
黄興當時亦受傷﹐ 則化裝僥幸脱險﹐ 逃往香港。在戰鬥中數百名革命黨人如俞培倫、林時塽等壯烈犧牲。
事發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等人與廣州民眾不顧滿清政府的威脅迫害﹐ 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七十二具,合葬於廣州城東的 “ 红花崗 ”,後改名為 “ 黄花崗 ”。此就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著名的 “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1932年,確查得此次死難烈士總人數達到86人。由於習慣,人們仍稱為 “ 黄花崗七十二烈士 ”。這次起義亦被稱為 “ 黃花崗戰役 ” 。
在起義中亦共有二十九名海外華僑參與獻身革命﹐ 功勣甚大﹐ 其中有十五名越南華僑﹐ 佔華僑先烈人數的半數以上﹐ 計有徐培添、徐禮明、徐廉輝、徐松根、徐紹良、游壽、陳福、陳春、馬侶、羅進、羅聯、羅坤、羅遇坤、陳才與韋雲卿等人。年齡最小者為十八歲的游壽﹐ 亦是黃花崗起義先烈中最年青之一位﹔ 年齡最大者為五十六歲﹐ 他們大部份皆為工人出身。不少在受傷被捕後﹐ 大義凜然﹐ 慷慨陳辭﹐ 視死如歸。
現筆者可查閱到之越南華僑先烈簡歷事跡共八名。
二﹐ 八名越南華僑先烈簡歷
1 ﹐ 陳春
( 1877年— 1911年,就義時年僅三十四歲。) 原廣東南海縣麗山鄉人﹐ 體格魁梧﹐ 性格豪爽﹐ 為人重信用﹐ 曾服務於越南北部華僑華人聚居海防市的粵東會館。諳悉法國殖民政府海關移民的條例情形﹐ 以招待同盟黨會員的來往住宿等﹐ 並負責運送軍械﹑書籍與秘密文件回中國。同黨人譚人鳳、何克夫等為革命活動而被法殖民當局捕捉拘留﹐ 陳春盡力奔走照料。他參與丁未1907年廣東 ( 現屬廣西 ) 防城之役。1911年辛亥春初﹐ 革命黨計劃發動起義﹐ 陳春得陳才、羅進等同志推舉選為先鋒。三月二十九日起義事發﹐ 陳隨黃克強部隊進攻督署﹐ 後轉戰各處﹐ 彈盡而身體部份受傷﹐ 避入觀音山 ( 越秀山 ) 某一工人家裡。後則在四月五日被捕而處死之。
2 ﹐ 馬侶
原廣東番禺縣大塘鄉人。曾僑居海防市, 投身於中國同盟會。熱心黨務﹐ 曾參與孫中山發動的丁未年 ( 1907 ) 中越邊境鎮南關之戰役。翌年馬侶亦隨黃興出兵廣東欽州戰役與廉州戰役﹐ 為黃興器用﹐ 稱為勇將。在黃花崗起義中隨黃興進攻督署而陣亡。遺下妻子﹐ 子女各一名。子名齊 ﹐ 當時在廣三鐵路局工作。
3 ﹐ 羅進
原廣東南海縣良登鄉人。甲辰1904年前往越南並僑居海防。工作於廣隆昌機器廠。參與中國同盟會。庚戌年1910年返回廣東﹐ 投身於吳宗禹部隊活動。不則被告密﹐ 逃入鄉間躲避。同黨人陳春、陳義華等邀參與廣州起義。羅任先鋒隨陳春進攻督署。後轉戰小北門一帶。擊斃敵人多名, 在彈罄的情況下就義。無子﹐ 以侄為嗣。
4 ﹐ 羅聯
(1859年--1911年,就義時五十二歲。) 原廣東南海縣良登鄉人﹐ 乙巳1905年往越南河內經商﹐ 辦廣隆雜貨店。當中國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時﹐ 經鄧應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之後立即返回廣東投身軍界﹐ 參加革命活動。羅聯性格膽大英勇﹐ 得到陳春欣償邀前往廣州參加起義。三月二十日之戰役﹐ 羅屬何克夫之部隊。在小北門戰鬥中被捕﹐ 關在番禺縣的監獄。同族兄弟羅惠南探望時﹐ 則囑咐 “ 吾必舍生取義﹐ 望諸弟能繼吾志 ”。後又被轉關在幾個不同地方的監牢裡。於四月初八﹐ 與同志耀浦廷、羅遇三人被處死﹐ 英勇就義。臨刑時他們高呼﹕ “ 中國非革命無以救亡﹐ 望後起者努力前進 ”。死後留下遺妻﹐ 無子﹐ 以侄為嗣。
5 ﹐ 陳才
原廣東南海蘇村人。於癸卯1903年前往海防市從商﹐ 店名為昇昌洋貨店。由張福年勸說後加入中國同盟會﹐ 後返回廣東。參加隨陳春的隊伍攻克督署﹐ 後轉戰在後司街時而陣亡。無子﹐ 以侄以同為嗣。
6 ﹐ 陳福
原廣東南海蘇村人。於甲辰1904年前往越南海防﹐ 在廣隆昌機器廠打工。亦經張福年介紹加入海防的中國同盟會。1911年初春返回廣東。參加三月二十日之戰役﹐ 隨陳春攻克督署﹐ 轉戰在後司街時陣亡。無子﹐ 以侄渠為嗣。
7 ﹐ 羅遇坤 ( 一作裕坤 )
( 1885年--1911年,就義時年僅二十六歲。) 原廣東南海縣良登鄉人。在海防廣隆昌機器廠打工。參加鎮南關戰役﹐負責運輸工作為主。參加三月二十日之戰役﹐ 隨黃克強隊伍攻克督署。隨後轉戰各處﹐ 因敵眾我寡﹐ 彈缺情況下被捕。與耀浦廷、羅聯同志同時被處死而就義。留下妻子以及遺腹子漢強一名。
8﹐ 韋雲卿
( 1873年--1911年﹐ 就義時年僅三十八歲。) 原廣西南寧 ( 今橫縣 ) 永享人﹐壯族, 曾在廣西龍濟光邊防軍任哨官。在越南僑居前亦曾居於泰國。先前曾參加過鎮南關與河口兩戰役﹐ 後返回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隨黃興大隊攻戰督署﹐ 後轉戰於高陽里源盛米店一帶﹐ 被清軍圍攻足一晝夜﹐ 在清軍放火燒街的困境下﹐ 韋突圍而出後被捕﹐ 壯烈犧牲。據被捕後之供詞﹐ 在越南期間﹐ 韋雲卿曾 “ 聽孫文演說革命道理﹐ 如大夢驚醒﹐ 頓悟人民責任﹐ 不可稍緩﹐ 投入革命黨。由孫文給銀二百兩﹐ 囑回中國運動 ”﹐ 於是﹐ 韋與 “ 同志十數人﹐ 於( 辛亥 ) 三月初十日由安南 ( 越南 ) 內渡 ”。
黄花崗起義先烈千古 !
附黄花崗起義先烈羅仲霍( 在越南活動期間 ) 之詩一首
戊申重游南越在美荻同德棧作
羅仲霍
十年恨不早焚書,閱歷浮名盡子虛。
未許豪奴共肝膽,苦無善價賣頭顱。
關前戎馬胡塵起,海內風雲大劫初。
安得美人具俠骨,香囊寶劍好隨予。
新亭一掬淚汪汪,哭遍天涯事可傷。
四海風雲成浩劫,九霄鴻鵠自翱翔。
百年氣焰悲胡虜,萬古精忠痛鄂王。
多少奸奴甘賣國,憐予對影吊斜陽。
嶺南遺民
2005年5月初稿
2005年7月6日修訂於PONT-NEUF
資料來源﹕
1 ﹐ « 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 泊米爾書店﹐ 台北﹐ 民國42年 ( 1953 ) ;
2﹐ « 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 革命紀念會編﹐ 上海民智書局﹐ 民國15年( 1926 ) 初版;
3 ﹐ « 辛亥革命七十週年 »﹐ 上海市政協編﹐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
4 ﹐ « 辛亥革命在廣西 ( 圖片集 ) », 廣西政協、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編,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4;
5 ﹐ « 越南華僑與華人 »﹐ 李白茵著﹐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
6﹐ 網站﹕ wikipedia.org
此文于2012年04月26日做了修改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