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越南共產黨領袖呼籲民族和解 声明:此文作者禁止复制,如需转载必须经得作者同意。
越南前總理武文傑承認越南在1975內年後存在有一種 « 勝與敗 » 的意識﹐他呼籲民族要實現大團結。
正值越南共產黨立國60週年﹐武文傑撰文並在多份越南國內報紙登載。他談及到在1945年獨立時胡志明所領導的政府主張 « 消除由舊制度留下來的仇恨與社會分化準備接受採用有才能﹐有志願(為建設國家)的人﹐不要計較已過去的事情。 »他繼續說﹐ « 可惜在數年後﹐這種民族大團結的精神慢慢的被人們輕視﹐階級觀點已被教條的﹐單方面的運用。 »
在最近一段時間﹐這位前越南總理所發表的評論﹐表示希望重新評價一些歷史問題。人們認為這是他持有開放的態度對待歷史的問題﹐但也有人說他是為了收服海外各界越南僑民的民心。
輕視胡志明的精神---民族大團結
文章題目為﹕ « 民族大團結---我們力量的源泉 » 。在文章中﹐武文傑表達自己的論述之前往往引述胡志明的說話並反思幾十年來一些已發生在越南的事情。
他寫道﹕ « 胡伯伯曾說 “ 政府不會專注的發掘人們的舊罪﹐為何去創造新的案件呢﹖” » « 在革命成功之前﹐為了民族的解放﹐胡伯伯在與不同國家的中已經努力的尋找可能的發展因素。。。在那個歷史環境裡﹐這樣的作法不是什麼時候都會有合意的結果﹔但是﹐胡伯伯如此的誠意產生了效果﹕限制了敵人的發展勢力﹐減少了對手的一些能力﹐阻緩了某些不利的衝突發生﹐保衛了革命的新成果。 »
« 在土地改革與工商業改造的戰役上﹐許多對革命有功的愛國人士﹐商業經營者都不再被視為朋友﹐從而使在政治經濟上我們受到巨大的損失。 » « 以階級身份的觀點來看識別社會階層引致了兩種結果﹕失去了民族中重要的大部份的人才﹐同時強硬性的運用政治因素在用人方面上去決定一些基本決策﹐但這些人他們都是沒有管理和建設的能力。 »
團結的涵義包括寬容
武文傑還指出﹐ « 在越南戰爭結束後﹐在南方有許多人都想為國家建設能有所作為。南方有一個廣泛的人才隊伍﹐包括工商業者﹐知識分子﹐他們在多個領域上經驗豐富﹐能力強。本是具有價值重大的力量﹐可為建設越南的和平與富強能作出有所貢獻。絕大部份在舊政權中的軍人﹐政務人員都期望能夠有機會在和平﹐和解的氣氛中重新過著一種平靜的生活。 »
武文傑表示再一次民族團結的精神消失得無影無蹤﹕ « 可惜的是﹐民族團結的意識再次被放棄﹐因為是主觀思想以及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因為是狹窄的觀點看法﹐派別意識﹔因為是以勝與敗﹐敵與我的分化思維。。。 »
« 隨之﹐南方的私人工商業改造以及農業合作化執行得十分機械化。後來在黨的第六次大會上作了經驗的批判﹐又一次觸動到對革命有功的人﹐失掉了對經濟有重大作用的力量。經濟困難﹐生活貧迫﹐加之社會上的管理方式過於殭硬﹐以及劃分階級身份去歧視一批人等等寧到連一些希望為國貢獻的愛國人士都要忍痛割愛而去。 »
武文傑還堅信﹕ « 越南國家﹐越南山河以及越南文化的成果不是屬於某個私人的﹐某個階層或某個黨派﹐它屬於每一個越南人﹐越南民族的共同財產。哪一個地方的民族被分化﹐互相敵對﹐盡管國家資源豐富﹐人力充沛﹐都不會創造出動力﹔它的國際地位都不會牢固。 »
出現一篇由越南領導人公開的發表議論過去﹐尤其是論及那個時期﹐雖然他是前領導人﹐在越南畢竟這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在今年初武文傑亦曾在對一份外國雜誌 « 國際 »“週刊的訪問中﹐發表了一些類似這樣的他自己的想法﹐為此而惹起了國內的爭論。
在文章的結論中﹐武文傑強調說﹕ « 只知道用對抗與暴力來解決問題﹐在仇恨中只會再產生仇恨。如果可以用感化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仇恨是可以被消除的﹔而且﹐它會創造出日益更加強大的力量。如果總是要以階級意識來識別人民﹐因敗而恨﹐因勝而傲﹐對本身﹐對國家﹐對越南在國際上的形像﹐一點都沒有益處。 »
« 縱眼世界﹐歷史的經驗證明﹕每個國家最寶貴的財源正是人才。如果會彙集人力﹐其他的力量都會彙集起來。 »
« 要是沒有人心之凝聚﹐其他的力量始終一天都會松散。 »
嶺南遺民
2005-09-09 於PONTNEUF
資料來源﹕BBC廣播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