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隨筆:歷史試題的風波
今屆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題,其中一條必答題遭教育局干涉,認為‘有問題’。在各‘愛國’人士和團體大陸文革式的批鬥下,考評局被迫取消這個題目。筆者見聞有限,覺得這似乎在香港歷史上‘史未曾有’。教育局和考評局都是官方機構,雖然隸屬不同,這是一個官方機構公然干涉另一個官方機構的例子,顯示內部不能擺平,要訴諸公開鬥爭。
涉及的試題相當簡單,是一句陳述語,如下:「1900年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配合這問題的,有兩則資料,考生被要求根據這提供的資料,評論上述話語。這兩則資料也相當簡單,並非長篇大論,一條資料是關於請求日本開辦法政速成班給清朝留學生的,年份是1903年;另一條則是革命元勳黃興因革命需要寫信給日本借款,年份是1912年。
筆者從前在香港曾任中學教師十年、大學師訓教師四年,任過會考答卷評審員、助理考試主任等。雖然範圍不屬歷史科,卻是和公民教育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科目,這裡不嫌淺陋,願意就這事件提一些看法。
我首先從技術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就問題主體來說,即就「1900年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這句話來說,我覺得沒有問題,也不覺得它有引導性或傾向性,即考生可以同意‘利多於弊’,也可以不同意,並不表示同意才能拿到分數。事實上,香港文憑試的考生已有足夠的訓練和聰明,不會給這類問題騙到,讓它牽著鼻子走。他們有充分的反面思維,會從‘弊多於利’這個角度看。
筆者暫未看到這考題的評分標準,但我不相信考生只舉‘利多於弊’才能取分,而‘弊多於利’完全無分。評分標準多數是,無論答利或弊,都要舉出理由支持,並且所舉的理由能夠站得住腳。這不是數學問題,一加一等如二。這是議論問題,從答題中反映考生的歷史知識和推理能力,並以此評定他們的成績。
雖是如此,但筆者也覺得這試題是有瑕疵的,它的瑕疵在於問題設計和資料提供兩方面。首先,題目問的時段是‘1900年至45年間’,但所提供給考生據以作答的兩份資料卻一份是1903年,一份是1912年。1912年至45年,中間有33年的冗長時間,這其中包括中國對日抗戰,但在這裡都空白了。這不能不說是本題目的一個缺陷。
而且,這兩份資料所述的都是日本幫忙中國,一在教育方面,一在財政方面,都是正面的,這使人覺得帶有片面性。引導性的指責可能是據此而來。試想,如果資料有正面有負面,例如加入1915年的日本對華二十一條要求,以或1931年的日本侵略東三省,那不是更為平衡、更給考生多些思想碰撞嗎?
所以,就題目論題目,設計上這不是一條好題目。但是說它是一條出錯的題目,我卻不以為然。至於說到傷害受到日本侵略的人的感情,則更加匪夷所思,不知所云。
考試已經完畢,考生亦已完成作答,當局現在竟然把題目取消,浪費了考生的時間、精力和腦力,愚蠢無理,大可不必。
(2020/05/23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