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的科学——导论四 相信上帝才能认清宇宙的终极奥秘
上帝的科学
God's Science
——关于宇宙及生物及大脑的科学论文
徐永海 著
导论一 科学帮助我们知道耶稣是独一上帝
导论二 信仰耶稣才能认清精神的终极奥秘
导论三 用自然科学来解释圣经中的创世记
导论四 相信上帝才能认清宇宙的终极奥秘
第一章 量子如何构成粒子与量子粒子种类
第二章 粒子如何构成原子与宇宙演化过程
第三章 原子如何构成分子与各种能量活动
第四章 分子如何构成细胞与生物演化过程
第五章 细胞如何构成大脑与各种心理活动
第六章 人类的前额叶发达与具有爱情精神
第七章 上帝掌管宇宙灵魂与独一上帝耶稣
导论四:相信上帝才能认清宇宙的终极奥秘
——从宇宙本身是个点出发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等的本来面目
【摘要】:
在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应当是只发现了一件事情,即,光相对于任何物体的速度都是不变的,都是30万公里/秒。即,不论你是如何运动,你和光之间的速度差永远都是30万公里/秒。即使,你的速度是无限大,你和光之间的速度差也应当是30万公里/秒,光的速度应当永远比你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在这“光速不变”基础上,自然就会得出“相对论”,即相对于静止者,相对于高速飞行者,他们各自有着大小不同的时间、空间(距离)、速度,所以才叫做“相对论”。
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时间不变,空间(距离)不变,光速不变。其中光速不变,即,相对于静止者来说:“30万公里/秒是最高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C),高速飞行者的速度可以越来越接近30万公里/秒(光速、C),但是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C)”。
相对于高速飞行者来说,时间要变短(钟表要变慢),空间(距离)要变短,光的速度要变快。其中光的速度要变快,即,相对于高速飞行者自己来说:“高速飞行者自己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甚至是无限大,但是光的速度永远比高速飞行者自己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如此,才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结果,即,光相对于任何物体的速度永远不变的,永远是30万公里/秒。如此解释,才符合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结果。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理解相对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本身一定是在一个‘点’内,宇宙本身是个‘点’。由于宇宙的本身(本来面目)是个“点”,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基本单位,如“弦”等,一方面他们分别在宇宙的不同位置上,另一方面他们相对于都在同一个“点”上,如此可以使我们去认识基本力的本来面目。
在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理解膜理论、弦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的空间、粒子的体积应当是由“弦”构成的,并认识到磁力应当是建立在“弦”基础上,认识到磁力的本来面目。磁力是建立在“弦”基础上,那么再去找“磁单极”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最短的“弦”也有两端、两极。
在认识到磁力的本来面目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理解量子论、光的波粒二象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的本来面目。如:粒子的体积、宇宙的空间应当都是由弦构成的,粒子放出一些弦,弦加入空间产生光波,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在球面上那些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展现出磁力来。粒子放出、提取的只能是弦(光子),不会是光波;在空间传递的只能是光波,不会是弦(光子),如此才能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放出、提取的只能是整数的弦(光子),不能是分数的弦(光子),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量子论”。
中国科学院郭汉英研究员说过:“物理学并不是一个已完成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巨大混乱。科学发展的历史正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正在酝酿,并且迟早会到来,物理学正面临新的挑战、酝酿新的突破”。
借着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并从这个“点”出发,在进一步理解相对论、膜理论、弦理论、量子论、光的波粒二象性基础上,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等的本来面目,我们将会迎来这个新的突破。
1、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光与任何运动体之间的速度恒定为30万公里/秒
(1)、迈克耳逊干涉仪像一个十字架,一束光被分为两束光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迈克耳逊干涉仪像一个十字架,有十字架交叉点和左臂、右臂、上臂、下臂四个臂。一束光从左臂进入,到达十字架交叉点,遇到一个“左下——右上”(╱)呈45度角的半镀银玻璃片,被分为两束光。
一束光被这个十字架交叉点呈45度角的玻璃片反射,直角拐弯上行(走在上臂中)。到达上臂顶端,被一反射镜反射回来下行(依旧走在上臂中)。下行到十字架交叉点,经过十字架交叉点的玻璃片透射,继续下行,进入下臂。这束光(可称为“垂直的光”)在上臂垂直地走了一个往返,走了一个“‖”(垂直)路程。
另一束光经过这个十字架交叉点的玻璃片透射,继续右行(走在右臂中)。到达右臂顶端,被一反射镜反射回来左行(依旧走在右臂中)。左行到十字架交叉点,被十字架交叉点呈45度角玻璃片反射,直角拐弯下行,进入下臂。这束光(可称为“平行的光”)在右臂平行地走了一个往返,走了一个“=”(平行)路程。
上臂、右臂长度相等,“‖”(垂直)路程、“=”(平行)路程长度相等。如果“‖”(垂直)路程、“=”(平行)路程长30米,光走完“‖”(垂直)路程、“=”(平行)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应当是100纳秒。
(2)、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放在我们这个高速运动的地球上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速度是29公里/秒,太阳带着地球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是250公里/秒。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放在我们这个高速运动的地球上,“垂直的光”是走在高速运动的上臂中,“平行的光”是走在高速运动的右臂中。
在行驶的火车车厢里,一个人垂直向上抛一个球,球撞到车厢天花板后垂直落下。期间火车已经行驶了一段距离,(在铁路边静止的人来看)球上抛的地点和球落下的地点不在同一个点上,这个球走的是一个“∧”路程(可称为兰布达路程,∧为希腊字母,发音为兰布达)。
“垂直的光”在走上臂时,如果与地球运动方向垂直,在一上一下的过程中,“垂直的光”走的也是“∧”(兰布达)路程。“∧”(兰布达)路程比“‖”(垂直)路程距离要长。“‖”(垂直)路程如果30米,“∧”(兰布达)路程就是“>30米”(“>”为大于符号),“垂直的光”走完“∧”(兰布达)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应当是“>100纳秒”。
一辆摩托车在轨道旁赶超一列火车时,如果火车长30米,因火车也在行驶着,并方向相同,摩托车行驶了较长的距离(如可以是百米上下),才能从(长30米的)火车的车尾行驶(赶超)到车头。之后摩托车立刻掉头行驶,速度不变,因火车也在行驶着,并方向相反,摩托车行驶了不长的距离(如可以是十米上下),就能从(长30米的)火车的车头行驶到车尾。这个摩托车走了一个“—=”路程(可称为鱼钩路程)。
“平行的光”在走右臂时,如果与地球运动方向平行,“平行的光”是顺着与对着地球运动方向各飞行了一段距离。顺着(方向相同)多走距离,对着(方向相反)少走距离,“平行的光”走的也是“—=”(鱼钩)路程。“—=”(鱼钩)路程比“=”(平行)路程距离要长。“=”(平行)路程如果30米,“—=”(鱼钩)路程就是“>>30米”(“>>”为更大于符号),“平行的光”走完“—=”(鱼钩)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应当是“>>100纳秒”。
根据复杂计算,“平行的光”所走的“—=”(鱼钩)路程(>>30米)要比“垂直的光”所走的“∧”(兰布达)路程(>30米)距离要长。将迈克耳逊干涉仪旋转90度,“垂直的光”变成了“平行的光”,这时这束光就需要多走一段距离,就要晚进入下臂。如果需要多走的是半个波长奇数倍的距离,两束光在下臂被一起观测时,就应当出现这种现象:“明线的干涉条纹变成暗条纹”。
(3)、“垂直的光”、“平行的光”同时进入下臂的几种情况
可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确是“明线的干涉条纹没有变成暗条纹”,“垂直的光”、“平行的光”一定是同时(同相)进入下臂的,否则不会出现这种实验结果。“垂直的光”、“平行的光”是同时(同相)进入下臂的,这样只能是:
或者,距离变短:“垂直的光”所走的“>30米”(“∧”兰布达路程),“平行的光”所走的“>>30米”(“—=”鱼钩路程),都变短到30米。都变短到了30米,“垂直的光”、“平行的光”就会同时进入下臂,就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或者,时间变短(钟表变慢):“垂直的光”走完“∧”(兰布达)路程所用的“>100纳秒”,“平行的光”走完“—=”(鱼钩)路程所用的“>>100纳秒”,都变短(变慢)到100纳秒。都变短(变慢)到了100纳秒,“垂直的光”、“平行的光”就会同时进入下臂,就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当今相对论中的“钟表变慢”不好理解,将在下面讨论!!)
或者,光速变快(光的速度变快):“垂直的光”加快了速度,用100纳秒走完它自己的“>30米”(“∧”兰布达路程);“平行的光”加快了速度,用100纳秒走完它自己的“>>30米”(“—=”鱼钩路程)。都用了100纳秒,“垂直的光”、“平行的光”就会同时进入下臂,就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