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兩儀 太極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繼承自《周易》:「易有大恆,是生兩檥。兩檥生四馬,四馬生八卦。」(馬王堆出土本),故改「恆」為「極」,而四馬同時改為四象。「太」與「大」古時相通,而「泰」又與「太」相通。而原文是指泰(坤乾)與恆(震巽)兩卦。「坤乾」是一種易書,出自商代,坤為金德,殷以金德王,故坤乾為商代之易。商代之易以為天道。按照五德終始說,震為木德,夏以木德王,故震巽為夏代之易。夏代之易以為人道。是以泰恆闡天人之道。
與八卦有關,成書於東周末年的《易·繫辭傳》(西漢馬王堆出土版本)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
《莊子》 編輯
“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官;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大宗師第六〉 ”
哲學觀念 編輯
太極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形成萬物(宇宙)的本源——混天太極。
道家、道教的太極 編輯
太極的概念,比較早使用的,有莊子和《易傳》,一般在宇宙論、方法論上,用的太極概念,主要繼承自《易傳》: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易成卦的過程,先是有太極,尚未開始分開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後,便形成陰陽二爻,稱做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稱為四象。由它們各加一爻,便成八卦。這裡講的是八卦畫出的過程。
在中國的典籍中,易素來是作為窮盡天地奧秘的哲理書,對成卦過程的分析,根本說來,也是對天地開闢的概述。太極生兩儀,便是由太極的分化形成天地的過程,兩儀,即是天地。
太極的概念經常與易學一起出現。道教的易學有自己的獨特體系,太極的概念是道教易學的宇宙論、宗教修養理論和法術理論的重要基本概念 。
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至宋代之後,道教思想家為了區別先天的氣與後天的氣,採用古字「炁」來代表先天的氣,代表無極,氣則被當成是後天的氣,為太極。這兩個字的意義又被分開。但是除了道教文獻之外,通常都以氣來概括。
陰陽就是道 編輯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也」,並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說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也就是:
道=太極=陰+陽,譬如:無+有
參見 編輯
現實(英語:Reality)=虛無+存在
實在論(英語:realism),也譯為唯實論;
和無極的關係 編輯
無極而太極 , 有些說 無極 = 炁,目的是解析太極 的物質化或狀態化的來源.物理學對終極的來源是不知道的 ( 沒有嚴密的實驗證明 ).太極 的詮釋可能是 : 數學結構 等價 某些 物理意義.因為物理上沒有嚴密的實驗證明 終極的來源是甚麼,所以 太極 (數學結構 等價 某些 物理意義) 的來源是沒有人知道的.若要用 無極 = 炁 是太極 的來源, 邏輯經驗論者是不接受的 ; 因無極 = 炁 是非經驗 , 但太極的意義是可經驗的. 有些看法亦將陰陽物質化,或是狀態化.
孫子兵法 編輯
有太極的思想:「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
物極必反:陰陽相克、陰陽平衡☯
(2020/01/12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