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期选举正冲刺 通俄门调查为何停了?
美中期选举正冲刺 通俄门调查为何停了?
(博讯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 转载)
https://boxun.com/news/gb/intl/2018/10/201810310440.shtml
来源:新华国际头条
过去近一年半来,要么是头条,要么在成为头条的路上,由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米勒主持的“通俄门”调查几乎一直处在高光下,在中期选举最后阶段却似乎静谧得反常。
是谁让“通俄门”调查“静音”?中期选举之后“通俄门”调查又何去何从?
图为2001年7月30日罗伯特•米勒在美国华盛顿出席国会听证会的资料照片。图丨新华社/美联
那些不成文的规则和前车之鉴
米勒团队上一次引人关注还是在9月中旬。当时,特朗普(专题)前竞选团队负责人马纳福特承认密谋反美和密谋妨碍司法2项罪名,并表示同意配合“通俄门”调查。自此之后,米勒团队似乎就“消停”了。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司法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选举投票日前夕,检方不便公开重要调查的进展或对调查对象提起诉讼等,尤其是在调查涉及选举本身或候选人的情况下,更不能以影响选举、候选人或政党为目的采取行动。
7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晤。图丨新华社
当然,米勒团队的“通俄门”调查主要查的是俄罗斯是否干预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特朗普竞选团队当时是否与俄方有“勾结”,而中期选举改选的主要是国会议员和州长等位置,并不包括总统。
但鉴于“通俄门”调查的特殊性以及今年中期选举的重要性,在冲刺阶段有任何举动都可能掀起舆论风波,而令调查工作的独立性难逃质疑。米勒曾长期执掌联邦调查局,是华盛顿的“圈内人”,想必不会不明白其中利害,因此“通俄门”调查近期启动“静音”恐怕也是他有意为之。
2017年6月8日,在美国华盛顿,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前局长詹姆斯•科米(前)在国会参议院出席听证会。图丨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
前车之鉴仿佛就在昨天。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冲刺阶段,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被指曾在担任公职期间使用私人服务器处理公务邮件,詹姆斯•科米曾所率领的联邦调查局高调宣布重启调查,后又在投票日两天前建议不对希拉里提起诉讼。
这番“抢戏”引发连锁反应,可不是科米或民主党阵营能够控制。最终败北的希拉里一直对科米制造的“10月惊奇”耿耿于怀。
2016年9月26日,希拉里与特朗普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首场电视辩论。图丨新华社记者秦朗摄
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诺阿•费尔德曼的话说,如果无法确保调查不影响政治,那么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在选前设置“缓冲期”,“通俄门”调查适时“喘口气”对所有人都好。
两党候选人刻意回避特朗普为何往上贴?
“通俄门”调查暂时安静,也离不开两党刻意回避——或者说,究其根本,选民“不关心”。
据《今日美国报》和萨福克大学25日公布的一项联合民调,14%受访者认为医保是最能影响他们中期选举选票的议题,选择移民(专题)/边境安全和经济/税收议题则分占11%和9%。
而法律步骤繁杂的“通俄门”调查显然不够“接地气”。用得克萨斯州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泰德•克鲁兹的话说,华盛顿的媒体人与美国人民活在两个世界,在得州,人们对就业议题更感兴趣。
两党一些候选人都表示,如果“通俄门”调查在竞选辩论中被提及,他们都有所准备,但这显然并不是一个适合用来激励选民投票的话题。
美国总统特朗普7月17日在白宫表示,自己接受美国情报界关于俄罗斯干预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结论。图丨新华社/美联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作为应该最想避开“通俄门”话题的人,特朗普却似乎在这个话题上言行更高调。
据美国媒体统计,自7月4日以来,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特朗普抨击“通俄门”调查为“政治迫害”就接近50次。特朗普要支持者提高警惕,如果共和党丢掉国会众议院控制权,民主党就会利用“通俄门”调查来发起对他的弹劾程序。
“通俄门”不是“水门”也不是“拉链门”
时任美国总统、共和党人尼克松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总统福特随后又赦免了尼克松。正值内忧外困之下,美国国内对华盛顿的不满愈演愈烈,火势直接蔓延到同年的中期选举,帮助民主党在国会两院大获全胜。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中期选举不能与1974年相提并论,关键在于“通俄门”调查还没结束,尚无定论。
民主党阵营今年在“通俄门”调查、弹劾特朗普等话题上表现得比较克制,没有让今年中期选举成为对“通俄门”调查的“公投”,恐怕也是吸取了对手阵营的历史教训。
1998年9月,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公布了时任总统、民主党人克林顿的性丑闻调查报告。在同年的中期选举冲刺中,共和党把克林顿丑闻以及可能对他发起弹劾作为核心话题。
不过,国会民主党人担心的“惨败”并没有发生。共和党方面倒是“反蚀把米”。主张打“丑闻牌”和“弹劾牌”的时任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纽特•金里奇不得不引咎辞职。
距离重返头条的日子不远了
自米勒去年5月被美国司法部副部长罗森斯坦任命为特别检察官主持“通俄门”调查以来,超过30个国内外个人和实体已受到起诉,马纳福特、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弗林等人也与检方达成认罪协议或被定罪,但只涉及作伪证、税收诈骗、银行诈骗等罪名,并未涉及与俄方“勾结”的指控,更没有牵连到特朗普本人。
无论两党间斗争如何激烈,米勒及其团队一直刻意保持低调。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拉里•萨巴托将米勒比喻为“斯芬克斯”,没人知道“通俄门”调查究竟到哪一步了。
2013年6月19日罗伯特•米勒在美国华盛顿出席国会听证会的资料照片。图丨新华社/法新
据美国媒体报道,米勒正接近就俄罗斯与特朗普竞选团队间是否存在明确“勾结”、特朗普就任总统后是否采取过妨碍司法的行动作出判断,预计会在中期选举结束不久后向罗森斯坦提交有关内容。
不过,特朗普已多次透露出想要在中期选举结束后解除司法部长赛申斯职务之意,罗森斯坦也早身陷去职的小道消息。分析人士认为,倘若司法部领导层到时候大洗牌,难保“通俄门”调查不受波及。
2018年2月28日,保罗•马纳福特在美国华盛顿离开法院时的资料照片。图丨新华社/路透
抛开华盛顿的不确定因素,“通俄门”调查工作本身也还在进行之中。比如,米勒团队还未放弃问话特朗普本人、弗林将在12月被宣判等。
别忘了,据统计,自“水门”调查以来,由特别检察官主持的独立调查平均要持续904天呢。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现任副主席亚当•希夫近期表态,如果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如愿赢下众议院控制权,他们计划部分重启该委员会自己的“通俄门”调查。
看来,“通俄门”调查又快重返头条了。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3640440
美资深外交官:台湾是美中关系最可能的引爆点 但可避免
(博讯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 转载)
https://boxun.com/news/gb/intl/2018/10/201810312347.shtml
美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2017年3月在外国记者中心举行吹风会(美国之音莉雅拍摄)
主管亚洲事务的前美国资深外交官董云裳(Susan Thornton)10月30日星期二说,台湾是美中关系最可能的引爆点,但是美中台三方继续表现耐心和良好沟通就能够避免爆发冲突。
董云裳今年7月底退休前是国务院代理亚太助理国务卿。目前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 星期二董云裳出席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以“美中长期利益是否根本不相容”为题举行的辩论。她在回答媒体询问时做了上述表示。
董云裳说,自美中建交之后,或甚至可以说是自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台湾一直是美中关系最敏感的议题,尽管几次接近爆发冲突,但是她认为,美中都做了有效管控,她有信心美中能够继续有
效的处理台湾议题。有媒体问到,是否能避免美中因台湾议题爆发冲突,董云裳说“当然。”,只要美中台三方都能继续保持耐心以及进行良好沟通就能解决敏感的台湾议题,避免台湾成为美中冲突的引爆点。
董云裳说,台湾不必担心不稳定来自于美国,因为美国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合作的政策几十年来始终一致。
来源:VOA
(博讯 boxun.com)
2702347
美海军司令称台湾可以信赖美国
2018-10-30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hcm-10302018084003.html
• 打印
• 分享
• 评论
• 电邮
美国海军军令部长理查森说明在台海扮演角色。(资料照/AP)
00:00/00:00
美国海军军令部长约翰•理查森29日表示,美军在国际海域的自由航行行动会具持续性与一贯性,台湾可以“信赖”美国。
约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上将目前在菲律宾访问。29日他在菲律宾三军总部召开记者会,台湾官媒中央社记者问到他对台湾海峡现今情势的评估,以及美军未来将如何协助维持台海的和平与稳定。
理查森回复表示,和全球许多地方及南海一样,台湾海峡有部分是国际海域,所有人都可通行,是自由航行基础下全球共通的一部分,因此美国海军会持续在这些国际海域,宣扬自由航行理念。美军会继续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国际海域运作、航行及飞越,包括台湾海峡在内。
理查森指出,猜测台湾海峡情势变化及美军未来运作形式并不健康,“但你可以信赖我们(you can count on us),我们会持续地、一贯地在国际海域宣扬航行自由的理念。”
台湾军事专家、淡江大学整合战略科技中心执行长苏紫云30日接受本台访问时分析,过去美军穿越台海都是船过水无痕,比如2015年时,美军舰通过台海“10艘次”,直到今年才获得台湾证实。现在美军舰通过是敲锣打鼓、大鸣大放,这是对两岸政府喊话。
[下一页 ]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