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慕蓉與《自由在落日中》
【席慕蓉與《自由在落日中》】
「漂泊的族群不一定是遠離了家鄉,就算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可能是不知根源的浮雲啊!」──席慕蓉《金色的馬鞍》

蒙古血統的詩人席慕蓉回到蒙古高原的原鄉,受到衝擊,對鄉愁有感而發。
如果她了解她的原鄉內蒙在中共統治下的浩劫,不知會寫出什麼樣的作品。
「內蒙古自治區因內人黨冤案,有三十四萬多名幹部、群眾遭到誣陷、迫害,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二人被迫害致死。」
這只是《維基百科》上冷冰冰的數字,就好像中國眾多的事件之一,經過官方的高壓統治與教育系統,當時的人噤若寒蟬,新生一代根本毫無所知,再有才華的詩人也只能「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大地」了。

《自由在落日中》是一部以「內蒙古自治區內人黨冤案」為背景的小說,書中人物90%都是真人真名,集歷史、紀實於一身,是揭露中共暴政對蒙古族人種族與文化滅絕的作品,而且以精彩的小說、文學藝術魅力的生命形式,保存蒙古民族的文化與精神。
有評者說,書中的精神價值並不在於講述苦難,而在於展現蒙古青年男女用血淚書寫的,充滿詩意的愛情;蒙古鐵血男兒在暴政前維護民族尊嚴的堅硬意志;聖潔的蒙古美女那遼遠如風的自由的情懷;以豪邁、奔放、勇敢、驕傲的蒙古民族個性展示出的對自由人性的追求;渴望以燃燒的紅唇親吻美麗死亡的英雄之夢;內蒙高原上的落日、雪原、草浪、波濤、風暴、雷電、高山、白樺林,等等美妙絕倫的自然景色──所有這些蘊涵著蒙古文化魅力的因素,才是《自由在落日中》的精神價值和藝術價值所在。
敏感的詩人席慕蓉如果看了這部作品,會受到更大的衝擊嗎?
作者袁紅冰曾說:「在中國,自由的名字就叫作苦難,熱戀自由就意味著親吻苦難。」
如今的中國依然如此。
https://www.facebook.com/apppc.tw/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社(照片來源:擷自網路)
(2018/07/30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