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四度就任俄罗斯总统 “终身制”悬念未解
普京四度就任俄罗斯总统 “终身制”悬念未解
• 6小时前
• 2018年5月7日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4029265#
•
图片版权 REUTERS Image caption 普京开启第四个总统任期。他曾表示不准备当“百岁老人总统”。 普京5月7日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职,开始他的第四个总统任期。
他在3月份大选中获胜从无悬念,但过去18年来总统、总理两顶帽子轮换着戴,引发广泛关注,俄国的普京是否会效仿中国的习近平修宪,使总统终身制或变相的终身制成为可能?
现年65岁的普京被国内外反对人士称作"沙皇"、"普京大帝"。
普京轻松连任 意料中事的四大看点
记者来鸿:那一天 普京哭了
普京"双套车"、习近平修宪和杜特尔特跟进
"俄罗斯强人"普京的炼成:就是那关键几步
图片版权 AFP Image caption 2017年普京宣布参选连任时曾被问及是否会通过修宪取消对总统连任次数或任期年限的上限,这个任期2024年结束后他是否会再次寻求连任。他回答说不想到100岁还在当总统。(资料图片)
大约5000名宾客出席了宣誓仪式,包括掌管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旗下一个分支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总理梅德韦杰夫和东正教牧首基里尔。
俄罗斯电视台报道显示,普京从自己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走出去,乘俄罗斯自产轿车抵达宣誓仪式场地,而没有像过去那样用外国豪华轿车。
他在就职演说里表示,作为一国之首,他将尽力使俄国加倍繁荣强大。稍后他又提名梅德韦杰夫任俄国总理。
他说,俄罗斯生活各方面都需要突破,而这样的“大跃进”的唯一保障是“一个接纳一切新的、先进的事物的自由社会”。
他还提到俄罗斯曾经历过凤凰涅槃再生般的复兴。
2017年普京宣布参选连任时曾被问及是否会通过修宪取消对总统连任次数或任期年限的上限,这个任期2024年结束后他是否会再次寻求连任。他回答说不想到100岁还在当总统。
习近平修宪:中国废除主席连任期限 二十大后中国何去何从
2018中国两会:"好皇帝"、"坏皇帝" 福山如何看习近平修宪
十月革命百年:普京沙俄帝国与习近平中国梦
上周六,俄国19个城市出现针对普京的抗议示威,1000多人被捕,大多发生在莫斯科。
根据社会研究机构Levada研究中心的民调结果,俄国民众对普京最大的不满是他未能缩小国内贫富差距,其次是未能对市场化改革中的损失提供补偿。
他最为人称道的政绩是让俄罗斯恢复了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BBC今年3月曾详细梳理了“俄罗斯强人”普京的职业和政治生涯,再次发表供读者重温。
图片版权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俄国总统普京掌权时间比斯大林都长。他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2018年总统选举。图为普京2008年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参观博物馆,背景是沙皇肖像。
"没有普京就没有俄罗斯。"这是克里姆林宫办公厅副主任的看法。这个看法呼应了数以百万计的俄罗斯民众的想法。他们在3月18日总统选举中把选票投给普京。这是普京第三次竞选连任。
看来,普京已经让民众信服,他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不过,他是怎样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克格勃(KGB)特工,登上俄国权力巅峰的呢?
他在权力的顶峰期间,角色有所变化,从被任命的总理(1999),到民选总统(2000-2008),再到总理(2008 - 2012),然后重回总统宝座(2012)。2008年至2012年期间,普京设法修改了宪法,把总统任期年限从4年延长到6年。
没有任何人在俄国掌权时间比这更长,其中包括斯大林。
现在,普京再度竞选连任,而且看来势在必得。如果成功,他将开始第四个任期,一直到2024年。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普京政治生涯中最关键的是哪几步。
连续执政24年?普京宣布寻求连任俄总统
俄罗斯总统大选:"草莓大亨"、"俄版希尔顿"挑战普京
"他是俄国大救星":谁在为普京大唱赞歌
Image caption 1989年柏林墙倒塌给普京留下深深的烙印 图片版权 REX FEATURES Image caption 俄罗斯克格勃时代的普京
莫斯科“一声不吭”
冷战末期是弗拉基米尔•普京成型的时代。
1989年,克格勃驻前东德城市德累斯顿的低级别特工普京被卷入东欧巨变的浪潮,陷入无助的境地,也给他留下两个刻骨铭心的印象:一是对民粹动乱的恐惧——他目睹了民众集会浪潮中柏林墙的坍塌;二是对权力真空状态的深恶痛绝——就像前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现的那种权力真空。
普京自己曾回忆1989年12月德累斯顿的克格勃办公地点被民众暴力围攻的情形。
他当时给苏联红军坦克部队打电话请求派兵保护,但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莫斯科当局"一声不吭"。
于是,他代表莫斯科做了决定,开始销毁重要文件。
"我自己就烧了很多材料,"普京在后来一本访谈集《第一人称》(First Person)里回忆了当时情景,"我们烧了很多材料,炉子都爆炸了。"
普京的德国籍传记作者鲍里斯•莱茨舒斯特(Boris Reitschuster)认为,"要不是在东德的那段经历,普京很可能是另一种样子。"
图片版权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普京2006年为圣彼得堡市前市长索布恰克塑像揭幕。索布恰克是普京的大学老师和政坛领路人。
巧遇恩师
从东德回到家乡列宁格勒(那里不久就恢复旧名,圣彼得堡),普京立刻成为那座城市新任市长的左膀右臂。
据"普京分子"的传说,普京还在克格勃任职时,偶遇自己在大学时的教授阿纳托利•索布恰克(Anatoly Sobchak),圣彼得堡的新市长。
市长还记得自己过去的学生,并给了他一份工作,把他领入政坛。那是1990年。
现在仍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一位改革派领导人会招一名克格勃特工到自己门下。毕竟毕竟人们心目中的索布恰克是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一起终结了前苏联的改革派。
前东德陷于瘫痪时期,普京曾经是一个特殊圈子的成员;这个圈子里的人虽然不再拥有原来的身份,但仍拥有在俄罗斯政界和个人生活中名利双收的资本。
普京早年的经历在后苏联时代被证明很有用。他重叙旧情,结交新友,学习按新规则处事。很快,他就成了索布恰克的副手。
普京、权力和毒药:俄罗斯精英间谍俱乐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首相要俄解释毒杀案 许多叛逃者死于英国
图片版权 ALEXANDER NEMENOV Image caption 叶利钦和普京
莫斯科看中了他
普京的事业蒸蒸日上。即使在索布恰克失宠下台后,他也依旧官运亨通。
还在德累斯顿工作的时候,普京学会了在精英圈周旋的本领。
他不但没有受恩师厄运的连累,反而进了莫斯科,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前身是克格勃)步步高升,最后进入克里姆林宫权力中心圈。
叶利钦上台,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新总统,与各行业寡头结成联盟,制衡共产党旧部势力。这些寡头在转型时期收敛了巨额财富,影响力膨胀。
俄罗斯恢复选举制之后,势力庞大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出来力挺叶利钦,并控制了媒体,左右着公共舆论。
他跟普京也越走越近。
普京执行力超群,在建立和运用关系网方面才华出众。出身特工的这名政坛新人此刻进入了快车道:1997年,叶利钦任命他担任总统办公厅副主任,1999年又任命他为俄罗斯总理。
不过,这时叶利钦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怪异。1999年12月31日,他突然宣布辞职。
图片版权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叶利钦总统卸任前与总理普京握手。他提名普京担任代理总统。
得到别列佐夫斯基和其他寡头支持的普京所处的位置绝佳,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代理总统,2000年大选获胜,正式登上总统宝座。
曾经是叶利钦政治大家庭成员的那些业界寡头和改革派重要人物对新总统似乎挺满意:立场灰色、背景默默无闻、可塑性强。
他们对新俄罗斯的掌控看来是稳固的。
谁也没有料到,普京上台后,3个月之内全面控制了媒体。
这完全是对业界寡头和克里姆林宫旧势力的突袭,攻其不备,成为俄罗斯政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图片版权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2000年3月,普京在乘火车返回莫斯科途中对媒体讲话。
这也为普京未来的统治风格定下基调。
控制媒体,对新总统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好处:把强大的批评者赶出施展影响力的窝点,同时掌握话语权。比如,对车臣战争的报道、莫斯科遭恐怖主义袭击、提升总统的民意支持率、塑造新俄罗斯及其领袖的光辉形象,以及定义谁是新的国家公敌。
普京夺取媒体控制权之后,第一个死在刀下的是独立新闻电视台NTV,它有1亿多观众,全国覆盖率70%(2000年5月数据)。
它不是最后一个毙命的。政府对媒体控制在逐步收紧。
出了莫斯科,外省只能看到普京想让他们看到的:俄国有3000个电视频道,大部分完全不碰新闻;即使有政治新闻报导,也是经过政府严格审查批准的。
也有人曾尝试从事独立新闻报导,但都受到排挤、封锁,或者被迫迁到互联网上,比如Rain/Dozhd电视台的命运就是这样。
图片版权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霍多洛夫斯基和其他叶利钦时代的诸多寡头、大亨被清理。
清理寡头异己
商业巨头如何控制自己的前任,叶利钦总统,,普京是亲眼目睹。
因此,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先控制他们。
寡头们被逐一清理,别列佐夫斯基(2000年)、霍多尔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 2003年),还有很多其他人。
俄国的大企业、大商业财团逐渐落入普金信任的盟友手中,而这又取决于他们的忠诚度,随时会变。
普京还以同样的手法,通过任命自己信任的政客和第一把手把俄罗斯的83个地区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2004年取消了地方首脑选举,莫斯科开名单,列出3个候选人,地方议会据此选出下一届地方领导人。
批评者指责普京是在"取消民主",但这个策略奏效了。
拉姆赞•卡德罗夫(Ramzan Kadyrov)2007年3月出任车臣总统,就是当时一个特别成功的例子。
在一轮亲民主抗议示威浪潮之后,地区选举2012年短暂恢复,但到2013年4月,普京收紧立法限制,夺回直接控制权。
图片版权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俄国反对派2012年5月发起示威游行。
2011年至2013年,俄国爆发一系列大规模民众抗议示威,要求举行廉洁公正的选举,呼吁民主改革。
那是自1990年代以来俄罗斯见证的最大规模的抗议示威。
把这个时局放在21世纪最初几年俄罗斯周边国家的"颜色革命"和之后"阿拉伯之春"的大背景下,普京看到民心思变已成风潮。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