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對越戰爭:中國汲取甚麼的教訓?
2017年5月2日
圖一、1979年1月於華盛頓,美國總統卡特歡迎鄧小平來訪。(GETTY IMAGES)
BBC曾訪談一名華裔學者,談及1979年鄧小平發動攻打越南的戰爭。
張曉明 ( Xiaoming Zhang )博士,美國空戰學院( Air War College ),在2015年曾出版《鄧小平的長年戰爭:1979-1991年中越之間的軍事衝突》( Deng Xiaoping's Long War: The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1979-1991)的著作。
在此研究中,他是從中國領導人的角度評估那場戰爭。
張曉明:顯然,無一位中國境外的歷史學者可以接觸中方關於戰爭的完整資料。但是,仍然有諸多中國的資料使歷史研究者從中國的角度去了解1979年的戰爭。
例如,戰後人民解放軍的各種報告,它涉及的內容細節包括準備戰爭的方式、戰爭的運作,也正如他們軍人的傷亡數字。這些報告可能不完全正確,因為戰鬥混亂,或因頭腦震盪而失憶。但是,它對撰寫歷史的人仍然有其價值。
僅作比較而言,似乎是越方在1979年戰爭上仍保留許多的“神話”。例如,在戰略的方面, 為何黎筍認為越戰後的中國是頭號敵人呢?在實際上,越南軍隊如何評價他們在戰爭中的打法呢?我曾閱讀過一些越南的軍事歷史並覺得它不客觀,只想說及對他們有利的歷史的一面而少有實質性的資料。
BBC記者 :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為何鄧小平欲發動1979年的戰爭?
張曉明:我的書第二章回答了這個問題。有諸多的原因促使鄧推行反越戰爭。
首要及最重要的原因是那時鄧小平作出蘇聯對中國威脅的反應的方式。河內與莫斯科結盟令鄧相信蘇聯的威脅不但來自北方,而且還有南面。
鄧的計算也發生在當他日愈顧慮到越戰結束後在世界及地區上美國的力量和影響的強烈減退。蘇聯因素促使鄧尋找與美國戰略合作,合力反抗莫斯科。因為這政策強調對方,由此在國際環境的地區框架下,北京的手法變為強硬及帶有軍事性。中國的領導人相信對越攻擊及懲罰將是對蘇聯的全球擴張戰略是來一個猛烈的衝擊。
最終,似乎中國面對蘇聯的威脅也反應過度了,但那時,鄧小平確實相信那樣。
還有其他的原因影響到鄧決定發動戰爭,包括國內的政治和對美關係。越南“錯誤的行為”,尤其是與蘇聯結盟,促怒了中國人。他們想懲罰一個多年來中國須犧牲及為它提供反美援助之盟友的反叛。
邊界的衝突也觸犯了中國人的感情。感情是重要的因素造成政治和軍事層中的領導內部一致支持鄧發動戰爭。
攻打越南的決定主要是由於對中國戰略形勢的評估,強調蘇聯擴張的趨勢,影響到世界的安寧,以及中國需要在平衡大國力量中的所擔任的何種責任。鄧相信與西方結盟將在反對蘇聯擴張的鬥爭上證明中國的價值,同時也可換來西方將協助中國經濟改革。
此外,黨內的權力鬥爭,加上軍隊中的派別,也促使鄧更願意採取軍事行動反越。
據他認為,這樣做就能夠鼓動及獲取國內外的支持,造成一個使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安全和穩定的環境。
最後,鄧的性格和獨裁領導手段也扮演重大的角色。
沒有唯一的因素可作解釋(這場戰爭)。當綜合全部的各個因素,不管是否有理或不,鄧小平認為那時動用武力是必需的。因此1979年侵略越南的戰爭成為必然之事。
BBC記者 : 您認為直至今天,誰是勝利者呢?
張曉明:戰爭是為達到任何一種的政治目的。那麼北京所定出的目標是什麼呢?
公開上,中國就說戰爭是為了“教訓”越南。許多人以為“懲罰”是目標, 然後以中國重大的傷亡人數作為結論說中國在“教訓”越南上不達標。
圖二、戰爭結束21年後,1992年,李鵬是第一個中國領導人來越作訪。(GETTY IMAGES)
在我的書中,我已指出不認同這種意見。對於鄧,“教訓”越南不但是打給越南看的,也包括蘇聯、美國及西方國家。面對侵略戰爭,越南的反應是防守在北方的邊境,繼續推行敵視中國的政策,依靠蘇聯的財政及經濟援助。作為回報,美國及西方從1979年起似乎更關心中國的經濟改革,提供財政和技術的援助。美國不再視中國為威脅,雖然還不是盟國。因此美國可以在冷戰的後十年裡集中力量擊潰蘇聯。
在中國的內部,鄧不但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力,還可實現經濟改革的議程。
蘇聯在冷戰的後十年裡遇到諸多的困難。莫斯科一方面需要與美國作全球的競爭,另一方面還須面對中國在亞洲的挑戰。從戰略的角度上觀察,越南和蘇聯所遇到的困難比中國更多。因此蘇聯最終在1980年代末認識到不能繼續援助越南的了。越南需要找上中國,承認從1978年之後的錯誤政策。
最終,中國在政治和戰略兩方面上都超越了越南。
談及戰場上的結果,中國撤軍,當達到了各主要的目標:包圍三個越南省級的城市,對越南軍隊造成嚴重的創傷,對房屋造成巨大的損害。不錯,中國軍隊在這短暫的戰爭中遭到嚴重的傷亡,但對於中國領導人,這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但我不相信越南部隊比中國軍隊戰鬥得更好。事實的真相是什麼,我們仍然沒有足夠的越南資料。
最後,這場戰爭需要以戰爭的結果作評價,而不是以每一場戰鬥的結果而論。
BBC記者 : 在中國領導人的眼中,哪裡是1979年戰爭的教訓?它對未來中國的戰略還適合嗎?
張曉明:1979年戰爭後,人民解放軍對戰場作戰效果做了全面的評價。
其中有缺少情報資料,當越南軍民同時加入戰鬥時(中國)軍人不足,步兵、砲兵和坦克部隊單位之間的合作及配合差,後勤系統差劣及作戰指揮落後等。
圖三、1989年9月28日,武元甲大將接見從柬埔寨歸來的越南部隊。(GETTY IMAGES)
這些教訓使鄧擔心在短期來中國的現代作戰能力。
1979年後,人民解放軍開始改革,加強提高面對更大的作戰能力,應付一旦遇到更大的敵手如蘇聯。
從1985年起,北京不再認為與蘇聯可發生戰爭。各次邊界的衝突使中國領導人相信軍隊在中國邊境的各場戰鬥必須以高技術的條件和裝備來取勝。中國現在的領導人仍然持有這種看法。
中國將不會再有一次類似1979年代戰爭,即一場只有步兵參戰的戰爭。但是,1979年的教訓仍然適合於人民解放軍。
在將來,若中國有戰爭,為保衛領土如台灣和南中國海,人民解放軍將動用一切的力量如空軍、海軍、步兵、網絡戰爭和空軍。
BBC記者 : 中國民眾可否記得或忘記了1979年戰爭?
張曉明:難以作全面的回答。1991年,北京和河內似乎暗地裡妥協,禁止兩國公開談及那場戰爭。
可是,今天的社會網絡發展得那般迅速,禁也禁不了。社會網絡允許舊軍人和軍人家屬之間互相聯繫。
戰場上許多的個人故事、戰爭回憶錄等曾出現在網絡上。一些甚至發表在主流的媒體上。
近年來,每當2月17日和清明節來臨,幾百、幾千的人自行組織前往廣西和雲南1979年戰爭的墓園,哀悼戰爭犧牲者。
多年來,1979年戰爭的舊軍人是社會上少人關注的一群人。去年,經過多次抗議後,政府才頒發新的舊軍人安撫補加費規定,擴大以前不能領取安撫費的資格。
也出現一種社會的現象,如很多中國人利用1979年戰爭來評論現今中越兩國領土爭端的問題。
北京所公開的觀點是,似乎不應再提那場戰爭。 它不符合習近平關於中國的主體政策: 政治穩定和發展經濟。
只要參戰者那一代人還活在,中國人將不會忘記紀念戰爭。
嶺南遺民譯
2017年5月3日
資料來源:BBC 廣播電台
(2017/05/03 发表)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