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元宵节
非智
元宵节在柏斯华人微信道候中悄然而过,几个商场促销,也迎合着华人这个节日,摆了十二生肖,挂了几个彩灯,就算庆元宵。有些边远社区,恰好因是个周六,便作为当地一个节日,组织表演活动,若人们参与这些活动,多少会有着元宵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过元宵,除了吃汤圆,最兴奋的是看元宵灯。在公园张挂着各种元宵灯,有吊灯、壁灯、座灯,最多的是圆灯,大红大彩的,最有意思的是走马灯,不断有美女武将绕着灯旋转,最有风趣的是各种动物造型的灯,在灯的海洋里畅游,手上一定得拿着提灯,那种提灯有时做成南瓜型,中心点着蜡烛,一路上即便晃来晃去,灯火也不会灭掉。
最热闹的是元宵节演出,多数是古装戏,也多数是业余演员,那些爱好表演者,在这个节日,正是大展身手之时。人最多的也是演出的地方,人们一层层密密麻麻地绕着舞台站着看,后面的人想看,除了垫高脚尖,伸长脖子,基本上是看不到舞台演出,小孩多数是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印象中,除了听到吱吱呀呀的唱戏曲声音,是看不清舞台演的什么。
庆元宵,还是文革结束后才有的,文革期间是作为“三封四旧”来处理的,人们是不允许过这个节的。文革后,逐渐回归一些文化传统,这元宵节也就在恢复之列。现在,这元宵节不仅在国内受到民众热情欢迎,甚至听说官方有将元宵之日,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之考虑,如果是那样,就同中国的中秋节一样,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一年里的特定节日。
这个特定节日尚未在中国被官方法定,但在西澳的华人社区中,在华人圈内,已成为必须相互问候的节日,如同元旦、春节、中秋的问候一样,在这一天,我收到,也发出不少的元宵问候,最迟收到的问候,已是元宵戌时,那正好应了元宵是夜晚节日之特点。没有灯会没有舞台演出,又遇上凉风凌厉,一夜不停呼啸,在柏斯,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家里同朋友聊天,不是电话聊天,是微信聊天。
一边听着窗外风声潇潇,一边上一沓下一沓地闲聊,才发现这闲聊果真是“闲着聊,是聊闲事”。除了几个爱国主义者常常表达对中国政治地关怀,在微信上执着地表达观点,发出激扬之声外,其它的要么就是将自己的一日之游,在微群里对认识不认识的人述说,要么是展示自己正在做什么菜吃什么饭,最烦人的,是不停转发一些没有品味的文章,最无聊的,则是相互的谩骂争战,为了永远赢不了的观点,寻找机会将对方羞辱,也换来他人对自己的羞辱,然后憋了一肚子气自己不高兴。当然,最有趣的是发红包抢红包,在节日里,这种游戏更让人心情高涨。
现在的生活,已完全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习惯。目前在中国,不知道元宵灯会有多热闹,但由于有了手机微信,我相信,很多人很多家庭是更愿意呆在家里发短信在微信上闲聊。这闲聊时如果能遇上个知己,那真是天大幸事,就可能有聊不尽的话,发不完的情感图片和送不尽的玫瑰。甚至从酉时聊到寅时,还觉不尽兴。
手机和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大人在手机微信上找到乐趣,同样,现在的小孩,再也没有我们小时候到公园去看灯会看演出的渴望,再也没有要提个小提灯在灯会里展示的期盼,他们宁愿呆在家里,因为他们有着另一种更大的嗜好,那就是玩iPad,而且必须要能上网的。
西澳的元宵节在一阵阵呼啸不停的秋风中结束,人们醒来,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昨天,今天,还有明天,会有什么不同?对大部分人,大多数家庭,每一天似乎都一样。是的,起床,穿衣,上班,下班,脱衣,上床;是的,每日的菜米酱醋油,煮饭,洗碗,又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没有微信,没有手机,没有Wi-Fi,这生活对多数人是枯燥的,即便这是个元宵节。
除非,在生活中,在沉闷的日子里,突然闯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感,一个没敢渴望的温柔,不然,人生还意义何在?
(2017/02/13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