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上胡适和鲁迅地位最高 如果一个社会,在它的数千年的整个族群的历史上,出的都是强盗,骗子和脑残,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在它的某个地方出了毛病,问题一定是出在某种带有根源性的根子之上。曾宁2016.10.20
@张泉灵 :同事儿子相当受挫。老师布置作业,告诉同学们:“你们可以选择做或不做。”结果,全班他是惟一没有做的,挨了批评。老师又布置作业,“给老师提意见。”结果,全班他是惟一一个实诚提了尖锐意见的,被老师虎着脸叫了家长。说真话和自主选择为什么成了社会的奢侈品,是因为从小被扼杀了。
一个中央级的老高干说:当我发现我们的子女最大的理想是做地主、资本家的时候,我不得不接受,我们所谓的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当年打倒地主资本家更加是一个丧尽天良的罪恶!!!
蒋中正先生之孙和毛夶之孙,一个是职业设计师,一个是职业孙子,确实不一样,骨子里的[微笑]
【文化,有高下,制度,更有差异】有人说“文化无高下,制度有差异”。说话,当然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但是说话的关键,当然应该是能够说到人的心坎里面去。说话的目的,当然应该是能够把人给说服了。不以说服人为目的的说话,当然也就只能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制度有差异,文化怎么能够没有高下?缠足裹脚,三宫六院72嫔妃,太监与阉割等等,难道都不是文化。有感于
“文化无高下,制度有差异”。曾宁2016.10.19 (转)北京的哥:有人讲中华独特价值观,其实每个民族都有独特价值观。例如中国男人纳妾、女人裹小脚就是一种独特价值观;印度新娘出嫁嫁妆少就被夫家百般凌辱甚至杀害也是一种独特价值观。这种独特价值观还是尽早抛弃为好。以独特价值观为幌子拒绝普遍价值,就更是对民族犯罪了。
事实重要吗?重要,但比事实更重要的有时是角度!人的眼睛可能会受到欺骗,但比人的眼睛受到欺骗,更可怕的是,蒙蔽人的心智!曾宁2016.10.20
转【开心一刻】老师让同学们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小明在作文里写道:“我长大了要去抢银行,然后把钱分给穷苦老百姓。”第二天,老师给小明的评语是这样写的:“很不错的理想,分钱的时候不要忘了老师,但你要注意你的同桌,他说他长大了要去当警察。”多好的老师啊!
转 “今天出差,晚上在一家酒店住下,酒店一个热心员工看我长的年轻又帅,就介绍了一位女孩让我认识,我对这女孩当时是一见钟情,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了夫妻之实,在床上她很努力的配合我,但我突然想起来我是个有女朋友的人,我不能背叛我的女友!就向那女孩提出了,我们是一见钟情,没有实质性的感情基础。所以我们分手吧,然后就象征性的给了几百分手费 ,过分吗? 这位民警同志,你告诉我,这样过分吗?”
转 晚饭后,金三胖叼着特供烟带领朝鲜将军们来到鸭绿江边,向丹东眺望。对岸灯火通明,而身后漆黑一片,将军们有些尴尬。一位大将说:“赶跑了美帝我们也要把家乡建设的和对岸一样!”金元帅吐了一口烟大笑:“对岸有什么好?他们只能看到一片黑暗,我们却能看到一片光明。” 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一个黑人,一个黑奴的后代,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的总统。一个女人,一个七十岁的女人,同样有望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的总统。这不是因为奥巴马或希拉里有多么的能耐?而是因为美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宗教背景,为每一个人的成功,为每一个人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可能和平等竞争的空间和舞台。而这种基于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的人权和民主的精神,正是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大国,真正强大和长盛不衰的全部奥秘所在。曾宁2016.10.20
在中国现当代思想史上,胡适和鲁迅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而在我看来,胡适的地位又要高于鲁迅。这不单是因为,胡适和鲁迅,两个人都同时致力于对国民性、民族性格的批判,刻画,揭示和剖柝。鲁迅侧重于文学性,其刻画的一系列文学人物广为人们所知,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吴妈和“我”。而胡适的揭示则更侧重于思想性。更重要的是,胡适的揭示和批判,不是像鲁迅那样,停留在刻画和批判之上,胡适更为中国社会开出了根治病症的药方,这就是自由主义的宪政思想。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胡适以其一系列的,短小,精辟,凝练,深入浅出的警句格言式的文字,更是让人们耳熟能详。胡适区别于鲁迅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相对于鲁迅的批判旁观者的角色,胡适更深入和更广泛的具体参与了中国现当代社会及政治历史的进程。曾宁2016.10.20
转 胡适,就他的学问来说,还不是第一流的,例如他的本专业,中国古代哲学史,就不如冯友兰。胡适只完成了半部中国先秦哲学史,冯友兰不仅完成全书,其学术份量远远超过胡适六十年前的半部(冯友兰的修订版完成于1980年代)。
但胡适的“史识”则超过了辛亥以来百余年的所有学者,包括章太炎、辜鸿铭、梁启超、严复、陈寅恪、钱穆、郭沫若、陈垣、钱钟书等等。例如大家都熟知的陈寅恪,1949年拒绝赴台,而后于1958年,几次对夫人表示悔意,后悔没有听从夫人以及胡适、傅斯年等人的劝说,而滞留大陆。
鲁迅是继承晚清四大谴责派的传统,对社会现状作了深刻至“刻骨”的批判和揭露,但鲁迅本性上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不认为自己能“把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唤醒”,而且,“唤醒了又能怎么样?还不是一个个被烧死?与其这样痛苦地死去,还不如沉睡中死去更符合人道主义”等等,所以,鲁迅虽然是谴责派的传人“针砭派”,但他给不出下一步、“娜拉出走后又能怎样?”,因此多少有点犬儒、颓废。这与他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鲁迅的父亲英年早逝,病重期间,鲁迅作为长子要承担家庭重任,经常到当铺典当,受尽别人白眼,包括以前的亲朋好友,全不见亲情,给他年幼的心灵烙下深刻的烙印。作为长子,寄托了家庭希望,鲁迅要出人头地,必须在学业上考出成绩,但鲁迅考试状态不好,只好离乡背井到南京船政学堂学习,以谋出路。后来,从这个半洋的学堂考上清廷的官费留日生(当时有大批不能走传统科举之路的年轻人选择了这条路),到日本仙台读医科专门学校(医专)。但他几乎门门功课都不及格,包括曾为他的学习费了很多心血的“藤野先生”教的那门解剖学。无奈之下,他离开仙台医专,来到东京,凭借清政府发给他的留学生活费,在这里生活了六年时间,却除了日文,什么也没有学!辛亥革命前夕(1910年左右),鲁迅“学成后回国”,却没有任何文凭,得不到可意聘书,只好在绍兴一所中学任体育老师。这期间,他极为颓废,头发很长也不理发,衣服不整洁,不回家陪老婆(而且是刚结婚没几年的新娘子)。王金彪浙江民变之后,鲁迅同乡、东京时期好友蔡元培任北京政府教育部长(总长),见鲁迅当时状况不好,就聘他到北京教育部任科长,薪金优厚。他在这个任上一干就是16、7年,而蔡元培早就离开教育部。但这仍然不是鲁迅理想的工作。于是,他沉溺于拓写历代碑刻打发时间。蔡元培时任北大校长,又帮他这位老乡一把,破格聘用鲁迅为北大兼职教授,薪水优厚(同时他还继续拿教育部的薪水)。直到这个时候,鲁迅才“小宇宙爆发”了。
这种个人际遇造成鲁迅刻薄寡恩、恶意猜忌揣摩他人的性格和心态,也因此写了不少深刻针砭国民性、人间炎凉的好作品,超过了当年谴责派的水平。但鲁迅作品的最大缺陷,就是“建设性不足”(尽管其破坏性有余)。
(上面这些文字,有些实事仅凭记忆,没来及查资料,可能有误――林泉散人谨识)
胡适一生相对比较顺利,养成他平和的性格。而鲁迅生际严苛,养成他刻薄的个性,有著名的“绝不饶恕”的口号(见鲁迅遗嘱)
在中国现当代思想史上,胡适和鲁迅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而在我看来,胡适的地位又要高于鲁迅。这不单是因为,胡适和鲁迅,两个人都同时致力于对国民性、民族性格的批判,刻画,揭示和剖柝。鲁迅侧重于文学性,其刻画的一系列文学人物广为人们所知,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吴妈和“我”。而胡适的揭示则更侧重于思想性。更重要的是,胡适的揭示和批判,不是像鲁迅那样,停留在刻画和批判之上,胡适更为中国社会开出了根治病症的药方,这就是自由主义的宪政思想。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胡适以其一系列的,短小,精辟,凝练,深入浅出的警句格言式的文字,更是让人们耳熟能详。胡适区别于鲁迅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相对于鲁迅的批判旁观者的角色,胡适更深入和更广泛的具体参与了中国现当代社会及政治历史的进程。曾宁2016.10.20
(2016/10/30 发表)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