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以诺教授:西风东渐 1 (温以诺教授:美国西方神学研究院跨文化研究博士课程主任 )
1. 引言: 从中国的饮食说起:
中国的近代文化受西方的影响, 从起居饮食说起, 举凡食物如玉米, 马玲薯, 蕃薯, 蕃茄, 花生, 辣椒, 菠萝及烟草等, 皆从美洲直接或间接传入(徐振保 1996, 41-52), 其代用词如食店称西餐, 外衣称洋服, 生活用品如抽水马桶, 空调, 文通公具如脚踏车, 摩托车等, 皆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成为今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的一部份。
2. 多层面, 多方面的影响
2.1. 科学技术方面
在科学技术方面,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主要在于两方面,一为西方宣教士来华,对西的科技引入占重要的地位,如早于17世纪,法国耶稣会教士皇尼阁 (Trigault,1577-1628) 携同当时教皇送华的7000多本欧陆印制的书籍,包括了当时的科技著作使便为显著之例子(徐振保1996,118)。 而耶稣会出版的外语中译或以中文撰写之书籍约共400本,把当时西方的科学新知带入中国。至新教宣教士进入中国后, 着重出版与翻译的工作, 如Calvin Mateer, Timothy Richard, WAP Martin等皆推动科学教育的工作 (魏外扬1989) 。
另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自列强入侵后急于引进西方重技以救国自保,晚清的政治领袖如林则除(Lin Tze-hsu),曾国藩(Tseng Kuo-fan),李鸿章(Li Hung-chang),张之洞(Chang Chih-tung)等致力于以「现代化」改造中国,向西方列强学习船坚炮利之法。, 重要的例子为1860-70的自强运动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 期间如机器局和造船厂的设立(罗香林 1954,317-18), 1872的轮船招商局的设立和1876的开平煤磺的设立 (黄仁宇1993,293), 1878设南北两洋电线和1905设电话局(柳诒征1958,204-206),而电力的使用, 则始于光绪年间中业(同上,205) 。这些科技的引入使用,皆对近代中国生活文化有重大的影响。
2.2. 军事兵器, 西式军校的设立, 战争武器
•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发现了西方兵器的利害, 于1862年各英国购买了7艘炮舰和1艘供应船(张讳1997, 157), 是为首次大量的向外国购买海军舰只。
• 1866左宗堂(Tso Tsung-t’ang)在福建建立了第一所近化代军校船政学堂, 其后的水师学堂, 相继成立(刘庆 1997, 169; 罗香林1954 , 133-34), 海陆军留学生到欧美各国, 学习枪炮, 行军布阵之法。
• 1895中日甲午战争后, 清延开始仿效列强军制训练, 为西方军制全面用于中国的开始, 尤为显著者为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以德国为仿效(罗香林1954, 154)。
• 1923孙中山(Sun Yat-sen)命蒋中正(Chiang Ka-shek)赴欧考察军队的组织及训练, 1924年蒋回国后建黄埔军校, 以革命为宗旨, 是西方军校的建设对中华民国统一之最重要的影响(罗香林1954, 251-52 ; 刘庆 1997,166-67)。
2.3 政治思想
• 1842年, 西方的议会制度首次介绍于中国的书刊中。(魏源着海国图志) (张亦工1997,120),
• 到19世纪80年代, 考察西方各国的清官曾建设议立议会, 到百日维新生(Hundred days reform)运动时, K’ang Yu-wei ( 康有为)及梁启超( Liang Ch’i-ch’ao)等人主张立国会, 并于1906年奏请宣布君主立宪制。其由来乃考制外国之制度 (张亦工1997,121-22)。
• 近代中国第一届国会正式设于1912 (南京临时参议院), 会场为仿照英国和德国议会建造(张亦工, 夏岱岱1997, 图片页11) 。
• 1911辛亥革命的成功, 标志民主制度的初步确立。 国父孙中山曾留学夏威夷, 成为基督徒, 也留学于香港, 他于1895-1911间遍游海外各国与华侨接触, 深受西方教育及思想影响。 其创建之兴中会初为华侨所组成(罗香林1954, 187-88), 而革命军中亦多有基督徒及传教学校的学生 (梁家麟1992,121)。
• 三民主义思想(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民族, 民权, 民生与基督教之精义平等自由相近(温以诺1998,3)。
• 1949共产革命之成功, 标志着马列西方之政治思想之正式确立于中国。 其领导人毛泽东(Mao Tse-tung)虽然不赞成以正统共产主义应用于中国, 但却深受其影响。 周恩来(Chou En-lai)则留学于法国。 他们成功地以各种的方法使国人完全接受了非本土而生的共产主义为主流政治思想 (Latourette 1964,2-5)
2.4 教育, 体育, 社会服务
教育:
• 1865清政府设立同文馆, 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外语学校, 采西式班级授课(肖川1997, 171)
• 1887属于西学的算学被列为科举科目(同上, 170)
• 1895,天津北洋西学堂成立(即北洋大学), 以美国哈佛, 耶鲁为蓝本(同上,72)。
• 1904清政府参考日本学制订癸卯学制, 是第一个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 为发展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石(同上, 172)。
• 1922民国政府颁布新学制, 以美国制度及杜威的学说为依归(罗香林 1954, 327-28)。
• 1872,留学外国为政府政策之一, 大量的学生到美欧及日本等国留学, 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化的转型。
• 中国近代最重的文化改革当为1919的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 参与者多为出国留学的回国学生。及受青年会影响的学生(魏外扬1978, 43-50)。
• 五四运动实带有强列的反传统精神, 图以西方的近代科学主义和自由平等, 人权作为一种基本精神, 态度与方法来改造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 (魏外扬 1989, 134-141)。
社会服务:
• 西方传教士因应社会的需要而提倡社会服务以作传教的帮助及实践, Calvin Mateer, Timothy Richard, WAP Martin, Young J,。 Allen, James Legge, Alexander Williamson, John Fryer等均在推动教育, 办学, 翻译西方科学的书籍, 出版, 禁烟, 倡导妇女教育, 鼓吹女权思想等有所贡献 (魏外扬1978)。
• 1895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创立, 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人力资源贡献良多。
• 1919年时, 宣教士或教会所办之大学有16所, 中学400所, 小学2000多所, 医院400多所 (温以诺1998, 2)。
体育:
• 19世纪上海开埠后, 英式足球便随之而传入(徐振保1996, 202),
• 19世纪60年代, 西方的体操, 赛跑, 跳远, 跨栏, 游泳, 木马等, 皆藉外国的学堂教官传入学堂学员(同上, 202),
• 近代的体育运动, 则是通过青年会及教会学校的推动而在社会中盛行。 篮球在1891年被发明后, 1898年就传入中国(同上, 202)。
• 1890年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开办我国最早的运动会(同上, 203)。
(2016/05/02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