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通尼森在其1991年發表的《 1945年越南革命:在世界與戰爭中的羅斯福、胡志明和戴高樂 》( The Vietnamese Revolution of 1945: Roosevelt, Ho Chi Minh and de Gaulle in a World at War )一書中認為, 共產黨領導人從未想到其任務如此的輕鬆和簡單。各個事情發生得很快,與其所預計和準備的不一樣。
史丹-通尼森也指出,越南並非是唯一的在日本降首時,為奪取國家權力而沒有發生武力衝突的地方。 在印度尼西亞,當日本向同盟軍投降後不久,蘇加諾和哈塔( Hatta, 即穆罕默德-哈塔, Mohammad Hatta,印尼爭取獨立活動家和政治家,生於1902-8-2日,率於1980-3-24日。 印尼人稱他為 “ Bung Hatta ", 即哈達同志。譯者註 )曾與日軍司令員談判。這兩位領導人同坐一架日機飛返雅加達,並在8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 比在河內的崛起事件還早兩日。
史丹-通尼森指出,或許為了駁斥有意見認為越南只是幸運地 “ 掠取政權 ” 而不有任何的戰鬥,長征先生在其1946年出版的《 八月革命 》( Cách Mạng Tháng Tám )和1945年9月12日在《 解放旗幟 》( Cờ Giải Phóng )所發表的文章《 革命或政變 》( Cách Mạng Hay Đảo Chính )曾強調說在八月起義中,人們在許多地方已流下血。
此論調極之教條,長征立論:一場革命必須要流血犧牲,他也為八月起義沒有更多的暴力行動而感到惋惜。
史丹-通尼森還指出,在某種程度上,為了補償起義中不足的流血,革命力量在其後曾殺害一些 “ 叛徒 ”。他引述大衛-馬爾( David Marr )1997年出版的《 1945年越南:追求權力 》( Vietnam 1945: The Quest for Power )書中所說,估計那時1945年的八月末和九月初,被捕的人,有幾千人被稱 “ 革命的敵人 ” 遭殺害或死亡。
渴望獨立
然而也有諸其他因素促使起義或八月革命進展迅速,不流血及其使越盟那時可容易掌權。
威廉-杜克爾在1981年出版、1996年再版《 越南共產黨人走上權力之路 》( The Communist Road to Power in Vietnam )中確認, 任何一場革命都帶有時機的因素,而且時機越成熟,革命就越容易獲迅速成功,八月革命並非是例外。
武寓招( Vũ Ngự Chiêu )在1986年《 亞洲研究期刊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所發表的《 1945年越南革命的另一面:越南帝國 ( 1945年三月至八月 )》( The Other Side of the 1945 Vietnamese Revolution: The Empire of Viet-Nam, March-August 1945 )文章中認為,鼓勵公眾參加政治是陳仲金政府( 為八月革命 )的有所貢獻,是值得關注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