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務政策的「需求側」反思
作者:孫喜 (旅居新加坡的獨立時評人)
2016年 3月 7日
BBC中文網
近期,海內外華人學者和媒體正在熱議中國的僑務政策,即便是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我們也有必要認真審視相關意見和建議。
其中,長期研究海外華人課題的新加坡學者廖建裕認為,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加大力度推行僑務政策,並似乎有意模糊「華僑」與「華人」的國籍界線,這對海外華人「未必有好處」,而且一旦發生經濟危機或南中國海問題引發衝突,一些國家可能再現「反華」情緒以致華人成為代罪羔羊。此外,曾為歸國印尼華僑的北京大學退休教授梁英明也認為,中國政府應該保持敏感度,不要模糊了「華人」與「華僑」的區別。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海外華人「娘家」的提法,近年來似乎已逐漸在中國各僑務部門和相關官員的潛意識中流行起來。這種提法的初衷也許是善意的,不過實際效果卻值得商榷。
去年中秋節前,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在當地華人市集發表了力挺華社的談話,結果被指「干預馬國內政」,並引發了中馬外交風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對於中國大使的義氣相挺,馬來西亞華人的心情其實是很複雜的。一方面,他們感謝中國「娘家」的鼎力支持;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怕因此而得罪「婆家」,以至於未來更難以立足於馬來人主導的家園。
海外華人的這種五味雜陳的心情,其實可以理解。她們就像是從中國「嫁出去的女兒」,「娘家」的懷抱雖溫暖但已鞭長莫及,她們終究還是要看「婆家」的臉色過活,即便是要忍氣吞聲甚至低聲下氣,因為唯有此才能在異鄉安身立命。
況且,當今世界的構成主體仍是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因此國籍恐怕是絕大多數人最為看重的身份識別標籤,因為它是一切公民權利的基礎。至於種族,它雖然在血統和民族認同感方面極為重要,但若從功利主義以及國民忠誠度的角度而言,其重要性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會超越國籍。
因此,既然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雙重國籍,那麼中國的僑務政策,就應該繼續堅持以區分華僑(旅居海外的中國籍公民)和華人(已經入籍外國的中國人或其後裔)為出發點,並以尊重海外華人的外國國籍為基礎。即便中國未來允許雙重國籍,中國的僑務政策,仍應該以海外華僑和華人的實際需求和現實困境為主要考量,並加以區別對待。
中國的僑務政策,應該如何區別對待華僑和華人呢?筆者認為,簡而言之可以概括為,對待華僑應該「充分保護」,而對待華人「適度支持」即可。因為華僑雖旅居海外,但仍然保留中國公民身份,自然應該受到中國法律的全面保護,這是中國政府的義務和責任;而華人並非中國公民,對於其歸化的入籍國具有忠誠的義務,其公民權益自然該由其國籍國來保障,中國政府對其沒有強制性保護義務,僅有基於同宗同源的遠親道義。
此外筆者特別注意到,若從華文上區分中國公民、華僑、海外華人、中國人、華人、華裔和華族,雖也有些混亂,但基本上還是可以區別開來的。不過,在英文表述上卻更加籠統和容易混淆,比如「Chinese」既可以表示基於國籍性的中國公民或基於疆域性的中國人,又可以表示基於種族性的華人、華裔和華族,而海外華僑華人則被統為「Overseas Chinese」(海外僑胞)。
筆者無意割裂天下一家的華族,但現實的困擾不容忽視。因此筆者建議,請將我們這些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華人,更加區別和明確地稱呼為「Chinase」(發音:tʃaɪ.nəz),海外華僑就是「Overseas Chinase」,而「Overseas Chinese」便自然僅特指非中國籍的海外華人。這樣一來,海外華人被所在國籍國誤解的困擾應該會有所減輕,而一小撮羞於與中國人為伍的華人,也自然大可不必再抱怨了吧。
同時,身為「Chinase」的中國公民應該倍感自豪。曾幾何時的舊中國,國破家亡山河碎,吉鴻昌都敢在胸前掛上「I am a Chinese!(我是一個中國人!)」的英文胸牌,光榮地昂首闊步於美國街頭。如今,中國已經重新崛起並屹立於世界的東方,難道我們會齒於說出「I am a Chinase!(我是一個中國公民!)」?
雖說血濃於水,但畢竟人各有志,各為其主才是現實。因此,唯有海內外華人互相理解和配合,才有可能實現雙贏;否則,純粹供給側的中國僑務政策,不僅會與受眾的真實需求相去甚遠,而且極有可能會造成「強扭的瓜不甜」,甚至「好心辦壞事,出力不討好」的尷尬局面。
(責編:歐陽成)
網友反饋
wpl, Singapore的自我稱呼有誤,你不是第三代華僑,而是華人!
海外華人對中國的態度和立場五花八門,個別地區和個人的情緒無法以偏概全
中國僑務政策應該更加精細化
對與華裔卡,建議必須海外華人本人真誠主動申請,並通過基本的華語測試,
也請那些嘴上罵娘,卻私下想得便宜的「香蕉人」,自覺遠離中國!
Chinase
***
身為第三代華僑, 馬來西亞是我的祖國, 馬來西亞的榮辱才能牽動我的情緒, 我的身分與祖國認同完全歸屬於馬來西亞。中國的強盛繁榮與否, 這份榮耀喜悅與我沒有太大相關, 我也承擔不起這等莫名的'裙帶共榮'。一個人成長的文化背景並不等同於政治和國際認同, 兩百年前移民美國澳洲的英國後裔, 人家不會自認英國人或者動不動以英國後裔的身分為榮。
模糊華僑, 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 再來甚麼僑務政策, 好純粹的政治手段來拉攏人心? 還有順便嘗試製造 甚至鞏固各地政府對華僑的不信任?
這是故意的? 還是真的沒有花心思去理解不同區域的社會文化架構 (若沒有心思,也太沒有誠意了不是嗎)?
國際形像需要理性經營, 與普世價值接軌,少談一點鈔票, 多講一些人道; 少一分喧囂自大, 多一分恬靜謙恭,學會做人, 世界自然大不同。
wpl, Singapore
(2016/03/12 发表)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