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不食嗟來之食? 高華《歷史筆記》II中,第四編有“初讀《楊尚昆日記》”,對此起訖時間為1949年1月1日-1965年12月10日的珍貴記錄,高予以高度重視。但有關大饑荒時期進口小麥一事,書中這樣寫道:“1960年夏,蘇聯政府突然中斷對華援助,撤走專家,恰逢我國遭受特大經濟困難之際,給我國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1961年3月,赫魯曉夫對我國作出姿態,提出願意以貸款方式供給我國小麥100萬噸和轉口古巴糖50萬噸,事關重大,劉少奇主持政治局會議進行討論後,要向毛澤東彙報,請毛定奪。此時,毛已退居二線,住在廣州,但所有重大問題仍需老人家親自拍板。為此,周恩來,鄧小平,彭真專程飛穗。毛一錘定音,不要糧食,可以接受糖。從楊尚昆的這段敘述中,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澤東主席不食嗟來之食,堅持自力更生的意志是何等堅強。”(頁188)高華的這段文字大謬不然。大饑荒喪生上千萬人,且不說毛責無旁貸;而赫魯曉夫雪中送炭,哪怕是作出姿態,二千萬斤糧食可以救活我國多少同胞?人命關天,毛擺什麼譜拒絕進口這些救命糧?至於此前蘇聯政府斷援助撤專家,一個巴掌拍不響,豈能全部賴在原先的“老大哥”那一方?遺憾的是無法起高華於九泉之下再作辯論了。無論如何,此處高忽然尊稱“毛澤東主席”且力挺其獨斷專行,實在令人失望之至!
(2015/01/04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