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前车之鉴(24)
中国近代史的前车之鉴(24)
——熊飞骏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惘,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已经发生过;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惘,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一切善于忘却的民族必有大灾难!)
四、甲午大灾难——中日体制战争
亚洲的国家数量虽然很多,但能够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日本。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在亚洲一家独大,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也争得了重量级发言权。
日本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中华帝国的恭顺“学生国”。从唐帝国的贞观王朝到日本明治维新的1300年间,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一直是“需仰视才见”。
日本人因何长期盲目崇拜中国人,这要从唐帝国时期的朝鲜“白江战役”说起。
李世大帝建立贞观王朝后,日本人派出大量留学生前往唐帝国学习中国富强的秘方。
纪元645年,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内掀起了“中国化运动”,全面学习仿效中国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史称“大化改新”。
大和民族器小易盈,才学习了大中国20年就认为已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不切实际的认为可以与天朝上国一决高下,和老师平起平座了了。
纪元663年8月17日,中、日两国为了争夺朝鲜的控制权,唐帝国的刘仁轨舰队与日本援朝舰队在朝鲜白江展开决战。
刘仁轨舰队7000人,战舰170艘。日本援朝舰队4万人,战舰1000艘。日本力量占压倒优势。
决战结果:日本援朝舰队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大败亏虚,400多舰战舰沉入海底,余部四散奔逃。刘仁轨舰队大获全胜!
日本是一个在强敌面前虚心得不可思议的国家。白江战败后,日本人没有想到“报仇雪恨”,更没有高呼“打倒中华帝国主义”的口号,而是再度虚心拜倒在中国老师面前,痛哭流涕请求中国收下他这个不长进的学生。
没有多少花花肠子的日本人思维很简单:中国既然那么强大,我们虚心学习他们的优势,自己不就步上强大之路了吗?
自那以后,日本继续派出更多的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甚至于连和尚也认定“月亮还是中国的圆”,不顾生死飘洋过海前来中国礼聘三流和尚前往日本当大寺方丈。
日本就这样虚心学习中国老师达1300年之久。
…………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不但学习中国的优势,连劣势也囫囵吞枣。
十五世纪中华明帝国实施“一片木板也不许下海”和排斥葡萄牙天主教的闭关锁国政策。日本人也如法炮制,于1633年残酷屠杀了国内28万天主教徒后,连发五道《锁国令》,严禁天主教传播,禁止一切西洋人来日通商。日本人不准出国,已出国的日本人也不准回国。只在长畸开放一个港口供中国人和荷兰人来日贸易,中国人是日本老师,荷兰人则提供新式火器帮助当时的德川幕府取得了日本政权。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闭关锁国比中国人更精致更彻底。但有一点日本人比中国人幸运:日本人的闭关锁国只限物质层面,只严禁对外商品贸易,没有严禁外来文化的输入。1720年,德川政权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发布“洋书解禁令”,下令除天主教有关的书籍外,允许其它洋书输入日本。
那时能够前往日本贸易的“洋人”只有中国人和荷兰人。中国商人只热衷物质层面的赚钱,荷兰商人则对精神层面的文明传播更热心。结果荷兰书籍大量传入日本,“兰学”在日本中上层的影响也与时俱进。
这是日本人最大的幸运!
1853年,日本爆发“黑船事件”。那一年的7月8日清晨,江户湾驶来了四个又高又黑的大怪物,四艘日本人从未见识过的“大黑船”。更为诡异的是船上冒着浓浓的黑烟,船身不是普通的木头,而是坚硬的黑色铁甲?日本现有的火力根本不可能将其摧毁。
看见大黑船的日本渔民以为撞上了海怪巨无霸,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
那是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统率的美国东印度舰队,前来日本的目标是与德川政权谈判签订通商条约,打开日本封闭的国门。如果日本拒绝谈判或拒不开放国门,就用军舰上的大炮来回答。
面对美国舰队的霸道无理要求,日本官府立马意识到自己和敌手的巨大差距。没有仿效大清国官府高呼爱国口号,没有发动以卵击石的人民战争,更没有玩《三国演义》火烧战船的中世纪过时战术;而是一脸虔诚会见美方代表,承诺会认真考虑美国朋友的“合理诉求”。只是政府出台反传统的全新外交政策需要时间,请美国朋友耐心等待一下,至迟明年春天就能给予一个满意的答复。为了表示友好的诚意,日本搬运工扛来一袋又一袋的大米作为朋友见面礼,足够佩里舰队官兵吃上几个月。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面对日本官府的自知知明和友好诚意,舰队描准浦贺市区的大炮沉默了,没有射出哪怕一个颗炮弹?没有打死一个日本人?不但没动粗,还回赠了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让日本官民大开眼界。
1854年2月13日,佩里舰队再度光临日本,一直驶到横滨海域。
美、日双方这次没有威胁和抵制,平心静气坐下来谈判,“两害相权取其轻”达成共识,于3月31日签订了《美日神奈川条约》。日本官府接受了开港要求,开放下田、函馆两港口与美国通商。
闭关锁国的日本在近代对西洋开放国门没有死一个人,没有赔一分钱,没有挨一颗炸弹?和中国老师的两次“通商大战”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日本学生明显计高一筹。
日本朝野没有“祖宗法度不可变”之流的不着调理论障碍官民视线,仅凭“常识”和“逻辑”来调整国家航船的方向,所以比“坚持大清主义不动摇”的中国老师更能适应形势的变化。
日本的“两口通商”大大开阔了大和民族的眼界,看到了西洋的富强自己的贫弱和人类文明的精彩纷呈。国内的文明进步力量在西洋春风的鼓舞下快速做大做强,并最终压倒军界守旧力量,取代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的领导阶级,成立了勇于面向世界正视自身劣势的“明治政府”。
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岩仓具视、山县有朋等明治精英主掌中央政权后,立马在全日本开展“脱亚入欧”的变法运动,抛弃中国老师和亚洲文明,虚心向美、英、法、德等欧美宪政强国学习,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推行“全盘西化”。
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和日本官民对西洋文明的膜拜程度从下面两个事例可见一斑:
明治天皇听说西洋人的平均身高比日本人高很多,一问原因是西洋人多吃牛肉?天皇马上作出政治表态:“那就让日本人多吃牛肉吧!”
“多吃牛肉有益身高”一说虽然不具科学性,但日本人响应天皇号召多吃牛肉后平均身高确然增长了不少。这些中国人眼中的“矮人”没多久就后来居上超过了中国老师。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家庭和中国老师一样夫妻别姓。得知英、美、法等国女子婚后妻从夫姓后,立马决定“与西方接轨”,女子婚后从此必须抛弃自己娘家的姓氏与丈夫保持“姓氏一致”。
…………
日本人在“全盘西化”过程中,没有忧虑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此找不着北。他们知道“求其上只能取其中”,“全盘西化”的结果能“一半西化一半日本”就不错了。最后的结果是日本人没有异化成“西洋鬼子”,没有出现官二代竞争移民欧美的黑色幽默;不但保住了“传统文化”,还保住了“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核。
日本的“全盘西化”运动没有消灭传统文化,只不过对传统文化起到了“清洁”和“提升”效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处处“坚持中国特色不动摇”,结果反而消灭了“儒家文化”,官二代疯狂移民欧美发达国家,唯一保留的传统文化影子就是“夫妻别姓”?今天的日本和韩国反而成为“儒家文化”的正宗。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摆在第一位,富国强兵摆在末位。也就是说日本的改革开放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第一位,经济第二位,军事第三位,顺序与大清国的洋务运动刚好相反。
在“国富”和“民富”的先后顺序上日本也与大清国相反。大清国率先追求“国富”,不惜巨资扶持国有企业;日本则把“民富”摆在第一位,把民营企业视为国家经济命脉。
日本政府为了追求“民富”目标不惜牺牲“国富”。1880年,明治政府发起“民进国退”运动,把绝大多数国营企业拍卖或无偿转让给民营企业。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民营企业因此快速做大做强,在国际工商界取得了坚实的竞争实力,取得了对日本外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了日本的民族工业化。
日本的“民进国退”运动还极大刺激了民间的经济活力和投资热情。1880年至1889年,日本企业数量增长了40倍,投资总量增长了15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奇迹。
明治维新对日本政府的财政改革也很深刻。先前日本的财政制度是学习中国老师的“官府财政”,税收所得主要用于满足官府的开销。广大民众则基本享受不到国家财政的利益,只有在饥荒年份才有少量救济。明治政府决定“脱亚入欧”后,仿效西方的“公共财政”完成日本财政制度的“转轨”,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投入民众福利开支,尤其是民二代义务教育舍得下大本钱。到了十八世纪末,日本在全国实施了初级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高达96%以上。同一时期,比日本GDP高出十多倍的大清国还没有“义务教育”这个概念?官家疯狂贪污挥霍浪费公款时,却舍不得为民众教育投入哪怕一分钱。
日本明治维新和大清国洋务运动的最大区别是明治政府尊重宪政开放民权。1889年,日本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从“以人治国”转轨到“以法治国”,取消了“官僚特权”,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日本天皇虽然在理论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天皇基本不行使这一权力,依旧维持传统的“虚君制”。议会和内阁才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天皇本人从不干扰议会和内阁的政治活动。
日本天皇不但“不干政”,还一样严格遵从法律的约束,实现王室自身的“现代化”。明治维新后,天皇也和普通平民一样遵守“一夫一妻”制,从众多宫女中选出一个皇后,然后把其余的宫女全面部遣散出宫,取消了天皇的“二奶”特权。
1890年,日本召集了第一届议会,实行议会政治。政权向民间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国民的国家归属感和国家责任心。
明治政府通过制度变革调整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冲突,使“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尽可能一致。民众在保卫国家时能强烈感受到是在保卫自已的个人利益,因而勇于为国捐躯在对外战争中身先士卒。大清国“国不知有民、民安知有国?”在对外战争中普通民众要么隔岸观火要么为了蝇头小利争相为外国侵略军搬运给养,军队勇于屠杀同胞怯于和洋人作战的悲剧景观,在近代日本一次也没出现过。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