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元甲將軍---反對戰爭的人
作者 :皮德爾-阿瑟蘭 ( Pierre Asselin )
寄自美國, 2013年10月28日

武元甲已被主戰派踢出反美戰爭機器之外
武元甲實際上是一位非凡之人。最值得注意的, 他是1954年春季越盟在奠邊府戰勝法軍的建築師。
這場勝利導致簽署日內瓦協議,結束印度支那戰爭(1946年至1954年)和終結了法國在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的殖民統治。
但是,在西方,人們對武元甲仍然錯誤解讀。 可能圍繞著他身邊最神秘的偉大傳說是在1965年後他繼續指導共產黨反抗美國以及其南越同盟的戰爭。 實際上, 1965年後,武元甲在共產黨策劃的戰爭戰略中並無擔當重要的角色,反而在一開始他便真正的反對這場戰爭。
1954年7月日內瓦協議簽訂後, 武元甲和胡志明指導在南、北越兩地的追隨者停止戰鬥,在17度緯線以南戰區的士兵集結北上,並相信根據日內瓦協議在兩年後經全民總選舉,實現國家和平統一。
胡志明和武元甲相信協議是可行的。 此外, 拒絕和平及其立即再點燃戰火可能會刺激美國導致軍事干涉。 在八年的長期戰爭後,他們所領導的軍事力量在精神和物資上絕不可能再立即與美軍碰撞。奠邊府是一次完美的勝利,但這戰役也在人力和物資上須付出過分的代價。
由此, 1954年後和我們所知道的全國總選舉、實行國家統一並沒有發生, 胡志明和武元甲是屬於熱衷在南方“ 和平鬥爭 ”,避免挑戰華盛頓和在北方“ 建設社會主義 ”的黨內一派。
在此期間,越南民主共和國政權努力推行充斥野心的計劃,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重整和現代化北方的武裝力量 --- 越南人民軍,並動員上萬名的青年人入伍,實行上述的目標。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鲁雪夫(Nikita Khrushchev)在1956年初開始倡議與敵人西方資本主義“ 和平共處 ”的政策更確切說明了胡、武兩人反對在越南再發動戰爭的觀點。 ( 毛澤東和中共領袖則在此期間起一直極力慫恿、支持越共反美、繼續推行戰爭。譯者加註 )
1954年停止“ 解放鬥爭 ”和1956年後不立即重燃戰火的決定已使一些在南越的共產黨領導人不滿。
“ 兩派決裂 ”

作者認為黎筍和主戰派已早把胡志明和武元甲一派踢出政局
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努力指導越盟在南越戰鬥的黎筍,以及其助手黎德壽對胡志明、武元甲兩人支持日內瓦協議感到極其憤怒。 前兩者後來被召返回河內。從此,兩人開始號召立即在南越恢復武裝鬥爭的戰役。
兩人所主張的路線和胡、武的反對造成了越共領導層內的決裂,一方是由胡、武以及其追隨者至少在那時期贊成不搞戰爭的黨員組成“ 溫和派 ”和另一方是“ 主戰派 ”,包括黎筍、黎德壽和阮志清等人認為“ 解放南方 ”是急不及待的任務。
南越總統吳廷琰被推翻後,在河內黨內兩派的爭論在1963年底升至高潮。
主戰派此時認為增強南下軍力的時機已到, 他們在河內組織一場政變,全面奪取黨內重大事務的決定權。
在胡志明、武元甲和其他溫和派成員被踢出領導實權機器後, 黎筍、黎德壽、阮志清和範雄( Phạm Hùng )已掌握了在河內決定政策的權力。 在黎筍的催促下,1963年12月,越共領導層推出第九號決議,呼籲消滅南方敵人和開展一場“ 偉大的戰爭 ”,“ 解放 ” 17度緯線以南的地區。
在1965年開展反美戰爭期間,武元甲在北越只主要的扮演具有禮儀性質的角色。也正如胡志明一樣, 他成為黨內無聲譽、無威信和在國際上無吸引力的另一派推行積極反美戰爭的工具形象而已。
1968年的“ 總進攻 ”戰役與武元甲將軍毫無關聯。 實際上,武元甲反對此計劃。 總進攻是黎筍的精神產兒。 比胡志明,和肯定比武元甲,黎筍是在河內負責這場反美戰爭的領導者。在這個意義上, 他才是1975年共產黨軍隊取得勝利的“ 真正 ”建築師。
黎筍取得了1975年對美國人以及其同盟的勝利肯定是比武元甲將軍於1954年對法國人所取得的勝利還來得更為“ 全面 ”,但它須付出的代價也更大。
武元甲在反美戰爭中沒有什麼的功績,也正如他在河內最後的勝利中不應負起重大損失的錯誤之責。
1954年之後, 武元甲應該是一位反對越南戰爭的人。
嶺南遺民譯
2013年10月29日
作者皮德爾-阿瑟蘭先生系美國太平洋夏威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文章只體現其個人的觀點和立場。
資料來源:BBC 英國廣播電台
此文于2013年10月29日做了修改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