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撰:歷史在繼續——張成覺主編《1957’中國文學》序 張成覺先生將他主編的《1957’中國文學》一書的書稿寄給我,並在其《出版說明》裡,提到我關於建立“一九五七年學”的倡議。這樣的聲氣相求,讓我感動,也引發了許多的感慨。
我想到的,是“一九五七年學”的命運。它首先遭到了主流學術界的冷遇,幾乎無人回應。道理也很簡單:當局至今還在堅持“強迫遺忘”的既定思想、文化、學術、教育政策,我當年指出的四大禁區:反右、大飢荒、文革和“六四”大鎮壓,不但沒有任何鬆動,還有愈加嚴控的趨勢。不僅如此,當局依然用反右運動的思維和手段,對待一切不願忘記歷史,要求恢復歷史真面目的人們。最近的例子,就是對在香港舉行的反右五十五周年紀念活動的封殺和打壓。前不久,網上還傳來了杭州的右派老人的維權行動遭到鎮壓的消息,出現了“不明真相、受僱佣的孫子棒打受迫害的爺爺”的歷史悲劇和荒誕劇。這些令人痛心的事實,都提醒人們:反右運動的歷史還在以新的形式繼續。只要導致反右運動的體制、觀念沒有變,鎮壓人民和不同意見者的歷史就不會結束。而且總會有一些知識分子充當其辯護士,這些年不斷出現論證反右運動的合理性的高論,絕非偶然。
與此同時,建立“一九五七年學”的倡議,在民間社會卻得到了熱烈的響應。這些年,已經形成了一個“拒絕遺忘,見證歷史”的民間寫作運動。無數的受難者,在耄耋之年,或動筆,或口述,留下了他們親歷的歷史和反思,也留下了歷史的可貴精神。據我的觀察,這樣的書寫已經由當年的右派擴大到他們的子女,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其間。有些右派老人更直接參與現實的抗爭運動,他們的維權活動已經成為方興未艾的民間維權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人所矚目。這其實也是1957年的民主運動的一個繼續,至少是存在思想上的連續性的:這永遠“打不死”的抗爭精神,永遠“撲不滅”的民主火種,由這些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所始終堅守,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九五七年學”的倡議,在主流社會和民間社會“冰炭兩重天”的反應,正是從一個特定方面,反映了當下中國社會的特點的:當局的壓制、壓迫與民間的反抗都在繼續。這兩種力量的鬥爭,將決定未來中國的命運。
將本書的編輯、出版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就不難看出其意義:這是“拒絕遺忘,見證歷史”,建立“一九五七年學”的民間運動的又一次自覺的努力;它所收集的1957年反右運動前後的文學作品及相關史料,使今天的讀者,特別是對那段歷史已經完全陌生的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原始資料,獲得某種直接的感受和感悟,這對於他們了解歷史,辨明是非,堅持獨立思考與判斷,是大有幫助的。本書對1957年歷史的重現,再一次尖銳地提出了“糾正歷史錯誤,恢復本來面目”這一已經被擱置了幾十年的歷史欠帳問題。我曾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出,為“反右”和“六四”平反,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應該是迫在眉睫的政治體制改革繞不過的課題。這也是民間社會必須堅持的基本政治訴求。我們要以魯迅所提倡的“鍥而不舍,慢而不息”的韌性精神,用不間斷的持續的努力,來達到目的,絕不寄希望於任何“救世主”,“一切全靠我們自己”!、
2012年7月22日
(2012/09/20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