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华民主问题答疑(15)(整理版)
大中华民主问题答疑(15)(整理版)
——熊飞骏
二八、百年前后的中国悲剧史惊人相似?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从武昌兵营的那次“擦枪走火”至今,一百年过去了。一百年间,我们制造了人类世界亘古未有的文明灾难,仅三年人祸大饥荒饿死的人数就比2200年皇权中国在和平时期饿死人的总和还要多;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相反还在原来的位置大大倒退了一步。
当历史老人重新踏上“百年门坎”时,明眼人吃惊的发现,中华文明列车又倒退回辛亥革命以前的困局,已经犯下的历史错误和即将犯下的灾难性错误居然惊人相似。
百年前当局企图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拒绝政治体制根本变革的前提下给经济松绑,三十年间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奇迹。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中国号称世界第六大海军强国亚洲第一大军事强国,北洋水师号称东方无敌舰队;撮尔小国日本的海军实力则极为勉强地屈居十二位……
“一条腿走路”的半吊子改革从来都是好景不长。三十年的“泡沫盛世”一过,中日海军在黄海进行历史性决战,号称世界第六大海军强国的中华帝国,竟被力量居屈十二位的撮尔小国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东方无敌舰队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军港全军覆没。最后的日子来临时,中国官兵居然没有按海战惯例凿沉剩余舰只,而是率领军舰向日本帝国投降?
用先进武器和落后体制武装起来的旧式军队,在碰上落后武器和先进体制组建起来的新式军队时,令世人震惊的丢脸失败自然命中注定。
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自此灰飞烟灭!
中日甲午战争是“体制之战”,现代民主宪政体制显示出的巨大优势,是传统的官僚专制体制无法比拟的。
所以只变革经济体制不变革政治体制的“一条腿改革”注定死路一条。在沙堆上建造摩天大楼,最终轰然倒塌的结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楼层越高跌倒声越响亮!
经济领域的南柯一梦还不是致命的;政治领域的倒行逆施则无可救药。
太平天国邪教暴动和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差一点就把大清帝国送进了坟墓。逆境使人明智,在满清权贵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统治者灵光一闪及时下放政治权力,让汉族精英参与军务,通过笼络汉族后起之秀,重用汉族军政精英共度难关,使清帝国得以绝处逢生。
慈禧太后虽然大搞特权,但脑瓜并不糊涂,深知满贵老革命已暮气深沉败事有余成事不足,重用汉族后起之秀是清帝国得以苟延残喘,老革命能够继续特权享受的不二法门。因此垂帘听政期间继续延揽汉族人才,重用汉族军政精英来主宰大局。
太后虽然精明过人,但毕竟是急功近利的“政客”不是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了维护满贵老革命高高在上的特权,在中华命运的关键时刻棋错一着,对主张政治变革的汉族维新志士亮起了“自杀式”屠刀,把有望使中国短期赶超日本;同时令皇室光芒永驻,使满清权贵浴火重生并晋升为绅士贵族的戊戌变法扼杀在血泊之中。前进的车轮自此嘎然而止,此后开始连环大倒退。汉族后起之秀的政治晋升大门开得越来越小,官二代红二代垄断了政治经济的各要害部门。
慈禧太后万寿无疆后,新上任的统治者比她走得更远,居然在中央政府搞起了清一色的“太子内阁”,各主要部门全是满贵红二代的天下。唯一的汉族布衣宰相袁世凯虽然年不过五十,却以“身体不好”为名勒令回老家退休去了。
“太子内阁”自然熟悉并醉心于老子们打江山时期的极权独裁老套路,由开明专制倒退回高度集权,各省汉族自治机构的有限自治权自此不复存在。
红二代外围后起之秀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由政权的拥护者变成唯恐天下不乱的失意者。
当全国多数精英离心离德时,“太子内阁”终于发现自己坐到了火山口上,一个偶然的“擦枪走火”就赢得了全国的群起响应,红二代的屁股还没坐热,统治大厦就象多米诺骨牌连环倒下。
…………
特色中国后三十年的困局与百年前清末执政春秋的惊人相似之处,令人联想起不详的因果报应。
史无前例的反智反文明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差一点就把红色中国推下万丈深渊。
经历过反文明运动切身之痛的邓政府果断结束无休无止的“自残式革命”,在神州大地实行“改革开放”,给一大二公的经济松绑。
“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异曲同工,只变革经济体制不变革政治体制,既搞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为了顺利推行经济改革,邓公也曾不拘一格选人才,大胆启用无老革命背景的后起之秀,胡耀帮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拥有远见卓识和强烈民族责任心的良心政治家。
邓公启动的“改革开放”一样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三十年后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一条腿改革”一样好景不长,三十年高速发展一过,中国经济步入了难以跨越的瓶颈,只有即时启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绝处逢生。以温总理和刘亚洲将军为代表的体制内睿智官宦对这一困局洞若观火。
中国人太不幸了,体制内的良心智慧力量在关系国家命运的时刻总是处于难以扭转的劣势。智慧官宦的声音很难赢得决策层的共识。
结果中国经济不但没有顺利越过瓶颈,相反沿着豆腐渣高铁奔向灾难性“追尾”。
以房地产为龙头的浩大钢筋水泥工程,将成为中国经济“追尾”的重磅炸弹,除了进行大刀阔斧政治体制改革外根本避不过去。
号称GDP世界第二的中国泡沫经济,将在三年内被房地产钢筋水泥工程压垮?和百年前的洋务运动一样以彻底的悲剧收尾。
经济领域重蹈覆辙,政治领域也难免旧病复发。
和华盛顿式的伟大政治家相比,邓公一样存在一个悲剧性的距离,在实现经济的“改革开放”之后却无法完成自身的“改革开放”,在中华命运的关键时刻陷入了和太后当年一样的困扰。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红色中国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在政治上开始了大踏步后退。
燎原烈火样的腐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特权像两颗政治毒瘤,把特色中国一步步推向百年前的灾难陷阱。
恐怖的是当局依然浑然无觉,就算发觉了也无必要责任心力挽狂澜,依旧在火山口继续高速发展和“中国世纪”春秋大梦。
政权已沦为官二代红二代独享的禁脔,后起之秀越来越远离权力中心,由不满抱怨一步步走向绝望愤怒。
很有意思的是事隔一百年,当局连犯错误也几乎一模一样。一百年前清政府在最后时刻玩红二代集权,皇族内阁出台,长期以来维护统治的汉族地主绝望离心,所以一旦天下有事(只是一位士兵的枪走火)就导致铁统江山忽喇喇似大厦倾。
今天“唱红”成功了,“打江山坐江山”了。基层”官二代“早已接班,上层“红二代”也盯紧了2012。一旦2012成为“红二代”的天下,那“代表”以来组成的统治联盟就会分裂,天下就等着下一个“擦枪走火”了。
中国将深陷下一个悲剧轮回?
很可能是一个无法东山再起的悲剧轮回?
天佑中华!!!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二九、百年前戊戌变法精英的最大失误
中国社会处于自由落体式全面溃败之时,民主宪政已成为越来越多良心国民的共识。
官僚专制体制是特色中国事故高发和道德溃败的根源,政治体制一日不变革,高速列车注定会永无休止“追尾”下去,直到跌下万丈深渊。
在越来越多的良心国民呼唤民主宪政之时,我想起了百年前的戊戌变法。
中国人最弱智之处是健忘历史的悲剧,不善从历史悲剧中汲取教训,导致同样的灾难一而再再二三在中华大地重演。
一切善于忘却的民族必有大灾难!
中国人必须重视历史的前车之鉴,否则中国很难踏上真正的进步之路。
在中国处于大变革大转轨的十字路口,不仅特权集团要汲取满清权贵坚持一条道走到黑导致整体覆亡的历史教训;那些锐意推进中国文明进步的民权人士一样应从康梁前车之鉴里寻觅政治智慧。
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昏聩腐朽权贵是罪魁祸首,但维新领袖康有为在政治策略上一再出现重大失误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如果变法领袖康有为拥有恢宏的胸襟和超凡政治智慧,戊戌变法应该能取得阶段性成功。
俗语宰相肚里能挣权,没有宽阔心胸的政治家难以成就大事。
康有为的狭隘偏激罔顾大局则是他最大的政治软肋。
甲午中日战争以东方无敌舰队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赔款二亿三千万两(三千万两赎辽费),台湾和彭湖列岛自此脱离中国的怀抱。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朝野的有识之士几乎不约而同认识到单纯富国强兵的“一条腿改革”根本解决不了中国野蛮落后的问题,只有实施日本明治维新式政治体制变革才能使中国浴火重生。
当康有为1895年呼吁“变法”时,不但体制外志士仁人热烈响应,连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体制内开明派元老政要也心领神会。
在中国几千年极权专制政体里植入“民主宪政之花”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伤筋动骨改天换地的政治系统工程,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庶几变法小舟才有可能在三峡的湍流险滩中绝处逢生。
真正成熟的大政治家从来都不恃才放狂孤芳自赏!对人对事也从不求全责备!更不会意气用事!
康有为则处处表现出恃才放狂意气用事求全责备。
使中国政治摆脱周而复始暴力革命恶性循环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是一派打倒消灭别一派的改朝换代;而是统治者和人民共赢的政治和平转轨,单靠体制外维新人士自然无法完成如此浩大的政治工程;必须寻求体制内开明政要的理解、配合,如果能支持那就更好。
那时的满清统治阶层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分裂为守旧、开明两大阵营,以载字辈“四人帮”为首的满族权贵是守旧派;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为代表的汉族封疆大吏为开明派。最高领袖慈禧太后则在两派间玩平衡术。
康有为的明智政治策略应该是以体制外的维新志士为依托,尽最大努力团体制内的开明派封疆大吏,形成尽可能广泛的朝野变法统一战线,最大限度的孤立守旧派腐朽权贵。
团结体制内的清醒官宦需要识大体顾大局的恢宏胸襟,能够宽容因为“体制原因”形成的为官恶习。官僚专制体制的普遍性弊端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行贿受贿、媚上弄权、形式主义,一个人要想在官场混下去就得或多或少沾染上述恶习,存在程度不同的贿赂跑关系行为,否则不但不能升官,还会被官场无情淘汰出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官场潜规则,天使为官也不例外。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