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是地球板塊運動的正常狀態!!!
地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汉漢▼▲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下方採用地震組全文轉換 [編輯]
1. 大陆:里氏地震规模;台灣:芮氏地震規模;香港: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芮氏地震規模
2. 大陆:里克特;台灣:芮克特;香港:黎克特;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芮克特
3. 大陆:里氏规模;台灣:芮氏規模;香港:黎克特制震級;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芮氏規模
4. 大陆:里氏;台灣:芮氏;香港:黎克特制;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芮氏
5. 大陆:里氏规模;台灣:芮氏規模;香港:黎克特制;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芮氏規模
6. 大陆:震中;台灣:震央;香港:震央;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震央
7. 芮氏地震規模: 有「級」字尾⇒台灣:無「級」字尾;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無「級」字尾
* 注意:請務必在源碼中把各個規模數都帶有「級」字尾,否則將導致轉換失敗。
下方採用單位公共轉換組組全文轉換 [編輯]
1. 原始語言:國際單位制;SI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公制
2. 原始語言:m;1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公尺
3. 原始語言:Em;1018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艾公尺
4. 原始語言:Pm;1015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拍公尺
5. 原始語言:Tm;1012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兆公尺
6. 原始語言:Gm;109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吉公尺
7. 原始語言:Mm;106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百萬公尺
8. 原始語言:km;103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公里
9. 原始語言:dm;10-1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公寸
10. 原始語言:cm;10-2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公分
11. 原始語言:mm;10-3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公釐
12. 原始語言:μm;10-6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微米
13. 原始語言:nm;10-9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奈米
14. 原始語言:pm;10-12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皮米
15. 原始語言:fm;10-15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飛米
16. 原始語言:am;10-18m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阿米
17. 原始語言:cd;大陆:坎德拉;台灣:燭光;香港:坎德拉;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燭光
18. 原始語言:kg;大陆:千克;台灣:公斤;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公斤
19. 原始語言:g;公克⇒大陆:克;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公克
20. 大陆:摩尔;香港:摩爾;台灣:莫耳;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莫耳
21. 大陆:贝可勒尔;台灣:貝克;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貝克
22. 大陆:希沃特;台灣:西弗;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西弗
23. 大陆:戈瑞;台灣:戈雷;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戈雷
24. 大陆:勒克斯;台灣:勒克司;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勒克司
25. 大陆:弧度;台灣:弳;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弳
26. 大陆:球面度;台灣:立弳;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立弳
27. 大陆:特斯拉;台灣:特士拉;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特士拉
以下為本條目單獨的全文轉換,請從本頁面進行編輯:
1. 简体:里氏;繁體:芮氏;香港:黎克特制;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芮氏
2. 简体:震中;繁體:震央;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震央
顯示↓關閉↑字詞轉換說明
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
全球地震分布區, 1963年–1998年
全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
地震可由地震儀所測量,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通常以「芮氏地震規模」來表示;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某地點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是由震動對個人、傢具、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
在地球的表面,地震會使地面發生震動,有時則會發生地面移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一般而言,地震一詞可指自然現象或人為破壞所造成的地震波。人為自然地形的破壞、大量氣體(尤其是沼氣)遷移或提取、水庫蓄水、採礦、油井注水、地下核試等;自然的火山活動、大型山崩、地下空洞塌陷、大塊隕石墜落等均可引發地震。
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央。震央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
目錄
[隐藏]
* 1 地震的成因
o 1.1 構造地震
o 1.2 火山地震
o 1.3 陷落地震
o 1.4 誘發地震
* 2 地震的規模
o 2.1 震級
o 2.2 烈度
* 3 地震分布
o 3.1 時間分布
o 3.2 地理分布——地震帶
* 4 地震災害
* 5 地震測報
* 6 地震前兆
* 7 地震防護
* 8 常見名詞
* 9 參見
* 10 參考文獻
o 10.1 註釋
o 10.2 一般參考
* 11 外部連結
[編輯] 地震的成因
[編輯] 構造地震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地震學家通常用彈性回跳理論來描述這個現象。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編輯]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佔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一般影響不大
[編輯] 陷落地震
由於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於地下採礦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層崩塌陷落而引發的地震,稱為陷落地震。這類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3%左右,震級也都比較小。
[編輯] 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改變了地面的應力狀態,且庫水滲透到已有的斷層中,起到潤滑和腐蝕作用,促使斷層產生新的滑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庫蓄水後都會發生水庫地震,只有當庫區存在活動斷裂、岩性剛硬等條件,才有誘發的可能性。
[編輯] 地震的規模
目前衡量地震規模的標準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
[編輯] 震級
參見:芮氏地震規模
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地震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央100公里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 (~ 32 x 32)倍。
小於芮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芮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央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芮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芮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芮氏規模達9.5。
[編輯] 烈度
參見:麥加利地震烈度
指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源自和應用於十度的羅西福瑞震級 (Rossi-Forel) ,由義大利火山學家朱塞佩·麥加利(Giuseppe Mercalli)在1883年及1902年修訂。後來多次被多位地理學家、地震學家和物理學家修訂,成為今天的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Modified Mercalli Scale)。「麥加利地震烈度」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無感)至12度(全面破壞),5度或以上才會造成破壞[來源請求]。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視乎該地點與震央的距離,震源的深度,震源與該地點之間和該地點本身的土壤結構,以及造成地震的斷層運動種類等因素而決定。
[編輯] 地震分布
統計資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長時間範圍內的發生是比較均勻的,但在局部和短期範圍內有差異,表現在時間和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都與地殼運動產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釋放過程有關。
[編輯] 時間分布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編輯] 地理分布——地震帶
主條目: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