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父孫中山.民有.民享.民治!!!
http://upload.peacehall.com/blog/temp/201101260821181.jpg













孫中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政治家,關於「孫中山」的其他意思,詳見「孫中山 (消歧義)」。
孫文
一位表情認真的中年男人的頭到肩膀,長著薄薄的黑色短髮,上唇上流著白色的鬍子,身穿藍色的方領外衣。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任期
1912年1月1日 – 1912年4月1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袁世凱
中華民國非常(時期)大總統
任期
1921年5月5日 – 1922年6月16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陳炯明事件,護法運動被迫終止
Emblem of the Kuomintang.svg 興中會會長
任期
1900年1月 – 1905年8月20日
前任 楊衢雲
繼任 興中會、華興會及光復會
合併為同盟會
Emblem of the Kuomintang.svg 中國同盟會總理
任期
1905年8月20日 – 1912年8月25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數政黨
合併組成國民黨
Emblem of the Kuomintang.svg 國民黨理事長
任期
1912年8月25日 – 1914年7月8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國民黨改組重建為中華革命黨
Emblem of the Kuomintang.svg 中華革命黨總理
任期
1914年7月8日 – 1919年10月10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總理
任期
1919年10月10日 – 1925年3月12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張人傑(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出生 1866年11月12日
大清帝國 大清帝國廣東香山縣永寧鄉翠亨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 (58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北京市協和醫院
籍貫 廣東省香山縣(中山縣、中山市)
國籍 大清帝國 大清帝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美國國旗(1896–1908) 美國(1904年取得[1][註 1])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 元配盧慕貞(1884年-1915年)
日本籍妻大月薰
末任妻子宋慶齡(1915年-1925年)
妾陳粹芬[3]
未行結婚儀式或未得孫家祖譜承認者概不列入
學歷
* 夏威夷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
(1882年)
* 夏威夷檀香山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肄業
(1883年)
* 香港拔萃男書室(Diocesan Home)肄業
(1883年)
* 香港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肄業
(1884年)
* 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附設醫科學校肄業
(1886年)
* 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1892年)
經歷
* 創立興中會,發起國民革命
(1894年11月24日,美國夏威夷檀香山)
*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
(1896年-1897年,日本橫濱)
* 創設中西學校(後改名「大同學校」)
(1898年)
* 創立「中華革命軍」
(1904年1月,美國夏威夷檀香山)
* 中國同盟會總理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 與眾革命烈士創建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
* 中華民國第1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 國民捐總會總理
(1912年)
* 國民黨理事長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 中華革命黨總理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 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4日)
* 中華民國軍政府(總裁制)總裁
(1918年7月5日-1919年8月7日)
* 改組中國國民黨
(1919年10月10日)
*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1921年5月5日-1922年6月16日)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元帥
(1923年3月2日-1924年3月12日)
著作
* 《民權初步》
* 《孫文學說》
* 《實業計畫》
* 《倫敦蒙難記》
* 《三民主義》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註 2]),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是醫師、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國民族主義者、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後以此稱謂對孫文的慣稱為「孫中山」。
孫中山早年受基督教會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官話、粵語、英文、日語,有醫生資歷,倫敦蒙難後引發政治風波,使其在中外享有知名度,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的革命發起者之一,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深遠,是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
目錄
[隱藏]
* 1 生平
o 1.1 求學生涯(1866-1893)
o 1.2 籌組興中會
o 1.3 廣州起義
o 1.4 倡導革命
o 1.5 創建中華民國
o 1.6 討袁護法
o 1.7 聯俄容共
o 1.8 掃蕩軍閥
o 1.9 逝世
* 2 名字與尊稱
o 2.1 名號
o 2.2 尊稱
* 3 遺書與遺囑
* 4 思想/措施
* 5 個人信仰
* 6 家系
o 6.1 家族
* 7 紀念
* 8 逸聞
* 9 綜合評價
o 9.1 正面評價
o 9.2 負面評價
o 9.3 臺灣
o 9.4 中國大陸地區
* 10 著作
* 11 相關影視作品
* 12 註釋
* 13 參考文獻
* 14 參考著作
* 15 外部連結
* 16 參見
[編輯] 生平
[編輯] 求學生涯(1866-1893)
孫中山17歲時的照片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十六日寅時)[5],孫中山誕生於廣東香山翠亨村的一個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乳名「帝象」,十歲時取訓名「文」,號「日新」。孫家世代迷信風水,耗盡家產[6],原有薄田不足以養家,孫父必須終年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大哥孫眉也在1871年遠赴海外[註 3],離鄉背井到夏威夷闖蕩[8],經過多年努力後,以經營牧場衣錦還鄉,孫家家境至此才有好轉[6]。
九歲時,孫中山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1878年5月,12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9]。在當地,孫中山於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英語:Iolani School)[10]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1882年7月,孫中山畢業,並獲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1883年春,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教會學校奧阿厚書院(英語:Punahou School)(相當於中學)繼續學業[11]。然而入學不過三月,由於孫中山受洗於基督徒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工人不要膜拜關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支助,將18歲的孫中山送回家鄉。[12]
不久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村中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註 4]。同年冬天,孫中山來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接受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Charles Hager)的洗禮[11][14][15],並就讀於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16]。1884年,孫中山進入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11]。孫眉獲知弟弟受洗的消息後,將其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孫中山與教會之間的關係,可惜徒勞無功,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的幫助下返回香港,由於中途輟學的關係,孫中山並未取得中央書院的畢業文憑[14]。
1886年孫中山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紹信,到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結識日後的革命夥伴鄭士良。隔年轉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即香港大學的前身)。孫中山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肆業。」[17]而當中提到的這所「英文醫校」便是香港西醫書院。1923年2 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有問到孫中山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18]
孫中山與其三位暢談革命的友人,清末時被稱為四大寇。前排左起為: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英語: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孫中山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囊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英語:James Cantlie)、陳少白與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19]。1892年7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孫中山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不管是就學或在廣州行醫期間,孫中山都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當地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註 5]。
孫中山早年的生活有兩個特色:一是出身平凡農家,生活樸實而活潑,受傳統名教的束縛少,因為敢於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學文化洗禮,思想切實而具開創性,故不惜為「四大寇」之一[19][2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