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波有期待.馬反應可快一點! 劉曉波有期待 馬反應可快一點
* 2010-10-10
* 中國時報
* 【江慧真/特稿】
二○一○諾貝爾和平獎,終於獎落劉曉波。隔了一夜,馬英九總統以「對外行王道、對內行仁政」的期許,公開呼籲大陸當局「釋放劉曉波」。隔海咫尺的台灣,反應卻慢於遙遠的美歐,曾大讚台灣民主的劉曉波,此時恐怕也要在牢中悵然若失。
大陸近年高唱「和平崛起」、「大國崛起」,台灣則迎向「建國百年」。儘管大陸、台灣的經濟實力此消彼長,但台灣以民主自由、多元包容心態完成的寧靜革命與政權和平轉移,卻創造了國際肯定的「台灣奇蹟」,這也是台灣最值得珍惜的核心價值。
上任兩年來,面對兩岸關係,馬政府始終小心翼翼。對理想性濃厚的馬英九來說,不管是每年的六四議題,或是這場全球拭目以待的劉曉波震撼彈,馬英九其實大可更果決、更明快呼籲立即釋放劉曉波,因為,高舉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呼籲民主政治的改革進程,不僅是台灣和國際的長期呼籲,也是中國內部的主觀期待。
劉曉波過去曾撰文讚揚馬英九,說馬英九大打「民主牌」,相當有遠見。他對台灣這般的熱誠,不難窺見大陸內部民主派對民主人權和言論自由的渴望。劉曉波厭惡威權,卻對台灣心生嚮往;他甚至說,沒人能比台灣更光明正大能對大陸打民主牌,只有讓台灣看到大陸政改的誠意和行動,兩岸談判才真有可能開始。
隔了一天,馬英九藉著闡述「言論自由、人權公約、政治改革、普世價值」的四大原則,終於把「釋放劉曉波」說了出口;但呼籲大陸釋放劉曉波、落實基本人權,不僅僅是基於「台灣人民會抱以欣賞」,而且是中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責任,也是簽署聯合國人權公約的必要義務。
劉曉波的《零八憲章》,或許仍遙不可及;但劉曉波對台灣的深切期許,卻是馬英九身為台灣總統不可迴避的政治責任。
馬籲大陸釋放劉曉波 善待異議人士
* 2010-10-10
* 中國時報
* 【江慧真/台北報導】
中國大陸異議人士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馬英九總統昨日在出席國慶聯歡活動上向對岸喊話,呼籲大陸對內應行仁政,對人民採取仁道,並體認言論自由是重要的現代社會基礎。馬總統說,他要以一貫呼籲大陸當局善待異議人士的立場,希望大陸當局「讓劉曉波早日出獄,重獲自由!」如能獲自由,相信台灣人民會非常欣賞中國大陸這個舉動。
國慶前夕,馬英九參加僑委會「四海同心聯歡大會」時,重申對劉曉波得獎的基本立場。他指出,看到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相信全體華人都感到高興,這不僅是劉曉波個人的殊榮,也代表大家對中國大陸有非常高的期待。此外,他也以「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捩點」回應大陸總理溫家寶倡議政治體制改革的談話。
馬英九強調,他呼籲大陸當局釋放劉曉波,主要基於四點考慮:一是希望中國大陸「對外要效法東方行王道的傳統,對內應行仁政,對自己的人民採取仁道」具體落實中華文化,體認到言論自由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社會基礎。
其次,馬英九認為,中國大陸在上個世紀的最後幾年,簽署兩項聯合國重要人權公約,我國去年五月也批准此二公約,兩岸均簽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這是兩岸開始找到一個共同點,可相互激勵的地方。
第三,大陸領導人最近在很多地方都強調要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馬英九說,這令他與許多朋友都感到振奮,這是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捩點,也希望大陸能實踐,這對中華民族具有極重要的歷史意義。
馬英九指出,最後一點從兩岸關係來看,他上任兩年多,為改善兩岸關係付出很大心力,目的是降低台海緊張,促進和平繁榮,今年六月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已排除兩岸的經貿障礙,政府希望在其他領域,如自由、民主、人權、法治,也能拉近距離,「如劉曉波能獲自由,我相信台灣人民會非常欣賞大陸這個舉動」。
他也動之以情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有共同血緣歷史與文化,若能讓雙方透過深度交流,找出求同存異的基礎,相信一定能在中華文化導引下,找出解決兩岸爭端的方法。」立法院日前通過「陸生來台」法案,兩岸的年輕人若能在人生較早階段,就結為好友,相信兩岸未來一定能走上和平發展繁榮之路。
熱門話題-挪威人為何不懼怕報復?
* 2010-10-10
* 中國時報
* 【邱思/北市(教師)】
諾貝爾委員會不理會中國先前的「暗示」,依舊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大陸民運人士劉曉波,挪威「勇者不懼」的精神,令各界感到佩服。
外界預估,挪威企業可能因此遭到中國的經濟報復。或許,挪威企業會感到恐懼、政治界會傷透腦筋,但是當諾貝爾委員會公布結果之後,沒有挪威人會因此抗議這個獎項結果!因為,獎項歸獎項、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挪威若因畏懼中國就退縮,反而變成自我矮化,甚至讓挪威人感到羞辱!這就是所謂國格與尊嚴。
反觀台灣,中國贈送貓熊給台灣,原是好事一樁,但所到之處,台灣街頭竟是「偃國旗」以迎嘉賓;即使是非奧運的運動競技,國旗同樣是「羞於見人」。國人因此感到很受傷。
正逢國慶,挪威的舉措,讓我們對「自重而後人重」,更進一步省思。
(2010/10/09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