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光环笼罩的不和谐插曲
奥运光环笼罩的不和谐插曲
——熊飞骏
延续两周的奥运终于闭幕了,绝大多数国民在这段时间内都在关注奥运。我虽然没条件坐在鸟巢的看台上为中国军团纳喊助威,但一样坐在电视机前为中国赢得的每一块金牌激动流泪。尽管我一再撰文劝导国民要有文明理性的“大国胸怀”,可灵魂深层一样潜伏着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希望中国赢得的金牌越多越好,最好能把所有的金牌都拿下来。
这次北京奥运会,中国以51块金牌的骄人成绩雄居金牌榜榜首,把昔日的金牌大国美国和俄罗斯远远抛在后面。中国终于成就了“金牌大国”的梦想。我们有理由欢庆胜利,因为我们毕竟为这一梦想奋斗了几十年。但我们又不能因“金牌大国”自我膨胀,真个以为我们自此就“天下第一”了?
中国和世界都对北京奥运寄予了厚重的希望。中国的志士仁人除了希望中国圆“金牌大国”的梦想外,还希望中国能借这次与世界零距离接触的契机,推进中国的文明开化进程。韩国就是借二十年前举办奥运的契机融入现代文明大潮的。二十年前韩国的文明层面和公民素质还不如我们,那时这个撮尔小国给我的印象是疯狂的贪污腐败、学生游行和军警镇压……今天的韩国则成功的遏制了贪污腐败,贪渎的官员只占仍少数且都会受到毫不留情的法律制裁,经济繁荣的同时文化也长足进步,社会文明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公民整体素质看过韩剧的中国人应该留有深刻的印象。韩国在近二十年的巨大进步,与二十年前的那次奥运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奥运改变了韩国”!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韩国的宗主国,文明水准一直拥有绝对优势,又是亚洲第一个走向民主共和的国家,理应比韩国能更好地抓住这次奥运契机,大力推进中国的文明开化进程,成功的遏制燎原烈火样的贪污腐败,步入这个星球上的“真正廉政国家”行列。 因为我曾就汶川大地震写过《地震改变中国,中国需要反思》一文,很多网友一再鞭策我就“奥运是否改变中国”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这段时间一直泡在电视节目里为中国的每一枚金牌欢呼鼓掌,所以一直腾不出精力为奥运写一个字。直到看完奥运闭幕式,我才得以静下心来写几行关于奥运的文字了。
奥运改变中国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还为时过早。奥运能否大力推进中国的文明进步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这次“奥运成果”?
因为一直在关注奥运的缘故,我在感受中国军团顽强拼搏精神的同时;也同样感受到了北京奥运与“和谐社会”“与时俱进”不协调的地方。“中国奥运”确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问题”依然存在。
在奥运光环下依旧有与“奥运精神”不和谐的插曲。
不和谐插曲一:
在十七日晚举行的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中,金牌得主林丹球衣国徽的上方别着的一枚毛主席像章?
更让普通中国观众着迷的是林丹随后讲述的一个“小小的神话”:
“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毛主席是非常伟大的领袖。2004年出征雅典奥运会之前,我们在湖南集训。到集训后期做调整的时候,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去韶山参观主席的故居。”
“当时我很年轻,像张宁他们都是跑步上山,到主席面前买了烟酒去拜。而我就在山下打牌,随后队伍集合拍照。当时的阳光很强,照的我睁不开眼。但我看到主席像,就开玩笑说:‘主席你热不热啊?’结果,就是这一句话,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在第一轮就输了。”
“04年之后我也没有放在心上,但05年正好有机会去韶山,我和陈金就专门上去拜一拜。当时我记得李总(李永波)说,谁最先跑上山去谁就最有诚意。所以我们两个就最快速度跑上去,拜了拜主席。”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记得孔令辉在对阵瓦尔德内尔的时候,胸前也别了这样一枚徽章。所以这次的比赛,希望主席能带给我一些力量。”
“这次回去,我还要专程去拜一下。”
…………
接下来几天,我们的媒体对“林丹神话”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报导喧染。
中国的专制统治长达几千年之久,在专制思维的惯性作用下,一个不明真相的普通中国人对领袖抱有不切实际的迷信思想可以理解。尽管中国的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可很多驾驶员都习惯在驾驶室吊着一枚毛主席小画像,即使出了交通事故也很少归罪于画像不灵而是归罪于自己不够虔诚。部分国民灵魂深层的“领袖崇拜”和“奴性思想”根深蒂固,不是一两次革命能够改变的。部分金牌运动员因为在“野蛮其体魄”的努力下没有动力“文明其精神”,从思想内涵文明素质上仍是一个“普通人”,因此也难免抱有和普通国民一样的迷信思想。问题是我们的媒体不应该喧染这种“领袖迷信”,给民众的落后思想推波助澜;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阻碍了中国“文明开化”“与时俱进”的步伐。
不和谐插曲二:
北京时间8月15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铁榔头”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和中国女排对阵过招,自认为铁定会取胜的中国女排出人意料的落败。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中国女排不可能总是“连冠”,败于美国女排也不是太过反常之事。问题就出在美国女排教练郎平身上。在部分中国人心中,郎平是中国人,任何时候都应该为中国服务,训练外国球队打败中国球队简止和“卖国”无异?
于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开始对郎平“开骂”,骂得最起劲的是大嘴宋祖德。他在博文中骂郎平为“奥运期间最贱的女人”,下面转述部分原文:
“当祖德看到昔日的中国女排巾帼英雄郎平穿着美国队教练球衣,戴着沾满铜臭味的眼镜,讲着极不标准的美国语言,在中美排球对决场上气指颐使的模样时,祖德特别想撕破她身上的球衣,狠狠地煽她一记耳光!
中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把郎平培养成体育巨星,中国给了郎平最好的成长环境及最高的荣誉,没想到这个贱女人为了金钱毅然去美国发展,也许她在美国当教练的收入比在中国会高十倍,甚至几十倍,但祖德相信她在美国绝对不会真正快乐,她将背负着对中国人民的沉重的内疚在美国苟延残生……”
“郎平,祖德建议你还是放弃美国优厚的报酬,老老实实回国为中国女排培养新人,因为你的一切都是祖国给予你的,你应当无条件地回报祖国!”
面对国民铺天盖地的责骂声,我的心底升腾起阵阵寒意,我们的民族有时真的很悲哀。
郎平执教美国女排取得了如此杰出的成绩,恰恰应该是中国人的骄傲,为何在我们眼中反成了郎平的耻辱呢?
首先郎平被美国邀请执教女排,这是美国对中国女排和中国体育的肯定,也是世界对中国女排和中国体育的肯定。郎平去美国当女排教练,恰恰反证了中国女排的厉害。
郎平执教美国女排时不遗余力,恰恰证明了郎平的敬业精神。郎平是中国人,他执教美国女排的杰出表现提升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扭转了国际上认为中国人“不够诚信敬业因而也不可重用”的误区。
郎平把美国女排调教成技术和斗志都是一流的球队,这是一个体育教练应尽的义务。作为一个教练,她不可能“教导”美国女排在遇上中国女排时“手下留情”或“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果郎平那样做了,她还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教练吗?美国女排队员会听她的吗?中国女排如果因此取胜不感到耻辱吗?一个合格的竞技者最大的耻辱不是被对手打败,而是对手故意输给他!
中国的很多体育项目也多请外国教练。外国教练调教出的中国队员也曾在奥运赛场上多次击败过教练的母国对手,可教练的母国好象没有因此愤怒过。中国足球多次聘请外国教练,也没能让中国足球在国际上扬眉吐气,教练的母国好象也没有因此为教练“喝彩”过?
因为郎平执教的缘故,美国女排的胜利也有中国人的一半。如果不能保持战无不胜,那么败在自已人调教的球队手里应该是“最好的败局”。可我们的逻辑居然是:我们败给巴西女排没感到愤怒丢脸,败在中国人执教的美国女排手里居然恼羞成怒?这是什么逻辑?
我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李九莲的悲剧,她在1969年因在写给男友的书信中流露出对林副主席的不满被定性为“现形反革命”身陷囹圄。“九一三”事件后林彪倒台,李九莲应该平反昭雪,可当局依旧把她当成“现行反革命”,罪名是“你在林彪没有暴露前就知道他不是好人,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错误的!”结果李九莲反而被判死刑。
李九莲反革命逻辑的荒谬性在今天的中国人眼中一目了然,可我们的部分国民依旧在用改头换面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类似的逻辑。
这才是中国的真正悲哀!
中国女排出人意外地败给美国队,只能证明我们女排自己出了问题。骄兵必败,没有对手的胜利者终究要倒下。郎平不但没错,相反还给中国人争回了部分面子。至于郎平因何没有为祖国的女排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原因也不在郎平一个人,我们的国家也有反省一下的必要。郎平在《郎平自传》一书中讲了在郴州训练期间替领导顶罪蒙冤“背大黑锅”的悲剧。普通中国人也许早已习惯了那样的委曲,但生性耿直务实的郎平却受不了,因此发誓不在国内当官。
那位骂郎平骂得最起劲的宋祖德阁下,俨然把自己当成最高道德的化身。此公就是靠不负责任“骂人”出名的,前不久他就曾大骂因病出家的陈晓旭遁入空门是为了“逃税”,并赌咒发誓宣称自己说的是“真话”。没想到骂人后没几天林姑娘就香消玉殒,死前把总财产的一半捐给了慈善机构。宋祖德不但没有因此自责,反而继续造谣说陈晓旭是“假死”,真身则借尸还魂远逃澳洲去了,并继续一个劲的赌咒发誓……
奇怪的是:一个如此悲劣猥琐的无聊人物,居然会有一大批附和者?他一个劲指名道姓的诽谤诬陷,居然没有受到相应的法律追究?
不和谐插曲三:
北京时间8月18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继续在“鸟巢”体育场进行,中国飞人刘翔在第六小组出场。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后,刘翔因伤不得不遗憾的宣布退赛。
在赛前热身之时,刘翔在自己第二组训练中跨过第四栏时坐在了地上。观众看到他右脚好像出了问题,一瘸一拐的走回休息处。据悉,是刘翔脚后跟的老伤出了问题,今天的热身中这个地方再次出现了疼痛感……
运动员因伤退赛本来在情理之中,但因为发生在中国,造成的反响不亚于在稠人广众引爆了一颗中子弹。一则刘翔是公众心目中的“超级英雄”,是广大青年男女的青春偶像,人们对他寄予了巨大的希望,甚至于把“田径强国”的梦想和刘翔的名字绑在一起,好象中国能否横空出世就在于刘翔两条腿到时争不争气。二则围绕“刘翔效应”衍生了太多的“利益关系”,刘翔“跑与不跑”不仅关系到一枚份量很重的金牌;而且关系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