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除共產黨貪淫的中国的宗教法律与法规!靜思晨語502期 主题:评:关于印发四川省实施~靜思晨語502期

[博讯(博客)文坛评论] 善水滋潤 大地生機
◎證嚴上人
天地之間,
和順規律變動,一切循環流暢。
人與人之間,
柔和善順互動,社會祥和平安。
天地萬物,無水則無生機;
人體生命,乏水無法活命。
天地與人間,
四大調和有生機,
一大不調萌危機。
善水帶來生機,惡水造成毀滅,
淨水清流,洗滌世間垢污,
柔和善順,人間幸福滿滿。
回第502期目錄| 慈濟月刊| 媒體、使命| 返回首頁
@@@
哀慟盡頭就是幸福出口
◎企畫‧編輯部 插畫‧羅方君
人生,猶如搭乘一班開往心靈故鄉的列車,
或平順或巔簸地穿越時光長廊,
有時經過幽暗隧道、有時行在光明坦途;
旅程中,隨時有人上下車。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
然至親摯愛過世,仍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痛。
與其沈緬於無盡哀慟,
不如積極尋求人生真義——
用「祝福」代替悲傷,
用「思念」填補失落,
用「付出」對治失去……
把無可奈何之「慟」,
昇華成源源不絕的「愛」,
用愛接合心靈裂縫。
走過哀慟盡頭,迎向幸福路!
◎撰文‧李嘉富(國軍北投醫院副院長暨三軍總醫院兼任精神科醫師)
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八日,母親節當天,我正輪值第一年神經內科實習醫師,傳來父親中風的消息!身為醫療人員,無法幫助身受病苦的家父康復,深感自責無力。
十一年後,正當我即將完成父親的期望、修畢博士學位之際,父親卻在此時往生。當時無法接受父親離去的事實,除了震驚,還出現情緒麻木、思想混亂、沒有辦法思考且不知所措等現象。
當天茫然坐車南下,直到見到父親的遺體,才感受到難過、悲傷的情緒。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強烈的失落感、持續的情緒低落、缺乏食欲、無法集中精神,不想跟任何人說話、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等等類似憂鬱的狀態,一直盤繞著我的生活。
即使在父親告別式後的日子裏,思緒也空白了好一段時間,博士論文的進度因而停頓;懷有身孕的妻子也因傷心過度,導致流產,讓悲傷的情緒更為凝結。
當時除了充滿對父親的思念,也極度希望能再見到他,期待得到父親給我的指示。
●
發呆沈浸、朝思暮想、經常夢境、無法入眠,影響了博士論文最後的進度。直到我驚覺父親十多年來的病痛、母親茹苦幫我們照顧父親的辛勞,不該白費;也終於體悟父親往生前的農曆年住院期間,我陪侍在側,他對我的眷顧與愛護心念。
雖然父親來不及參加我的博士畢業典禮,但我找到了父親留給我的任務與使命,趕在母親節前夕的五月八日作為博士論文完稿日。畢業後,也得以持續努力完成父親遺願。
【當無常來敲門】
有人傷心、難過、無助、無望,無法從哀慟的反應中回復;有人因此過度敏感或是過度麻木……
人生在世,就像搭乘一班開往心靈故鄉的列車,或平順或巔簸地穿越時光長廊,有時通過幽暗隧道,有時走過光明坦途。
在這趟「歸鄉」旅程中,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上下車的機會。每到一站,一幕幕生離死別的劇碼,不斷重複上演;但,當輪到自己的至親摯愛到站下車時,有多少人能真正瀟灑泰然面對?
無常或早或晚到來,沒有人能預測。至親長年忍受病痛而往生,固然不捨;但突來噩耗讓摯愛遠離,更教人難以接受。
萬般無奈的失落感蜂擁而至,亡故親友不斷地浮現腦海中。有人因此傷心、難過、無助、無望,無法從哀慟的反應中回復;有人因為無常來得太過突然慘烈,導致過度敏感或過度麻木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民國九十四年十月八日凌晨四點多,妻子被電話鈴聲驚醒,得知弟弟與弟媳因電線走火身陷火海。雖然我們努力撥打手機,期望喚醒睡夢中的他們逃離火海,但話筒中傳來的僅是無人回應的待機聲。
這場無名大火,奪走了妻弟與弟媳一對年輕夫婦的寶貴生命。對岳母而言,才剛送別因病往生的父親不到一個月,又面臨喪子喪媳之慟,真是情何以堪。
想到永遠失去心愛親人的重大失落、想到親人不幸的悲慘命運、想到親人意外慘死的過程……自責、歉咎、罪惡感一一浮現。在創傷的歷程中,岳母多次出現昏厥與否認,彷彿親人並未真正死去。
時間雖然無法淡忘對老父與兒、媳的思念與傷悲,但是透過宗教法師的開示,以及參與慈濟志工活動,將近三年後的今天,岳母的心情逐漸開朗,也在照顧外孫中,找到責任與成就感,白天寄情於筆墨之中,更是她親近永別親人的另一方法。
【陪伴法則】
感同身受去傾聽傷慟心情、回憶,或是遺憾、歉疚,是協助走過悲慟過程的重要開始。
「哀慟反應」,是指一個人在遭遇對自己重要的人死亡時,所產生的身心反應。反應的內容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風俗文化、與死者的關係及親密程度、死亡的原因及場景等。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則是指某人於目睹、經驗一件威脅生命甚至死亡,或身體傷害的事件或情境後,創傷事件反覆浮現腦海或夢境,並引發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當事人可能藉由持續逃避與創傷有關之刺激,出現反應麻木——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減少重要活動與興趣;或持續過度警覺——如難以入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當上述狀況超過一個月,且造成重大痛苦或功能損害,都可稱之。
近年來,全球天災人禍不斷,透過媒體傳播,總不免讓許多曾經歷喪親之慟的人,再度陷入低落的思潮。哀慟的情緒中,哪些是正常的反應?哪些是需要尋求醫療上的協助?若身旁親友發生類似狀況,該如何協助?如何自救?
摯愛過世,是多數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痛,哀慟歷程通常持續六個月到一年。在這段期間裏,每逢重大節日或是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哀慟者會特別想起過去共同經歷的種種記憶與情景。
隨著時間流逝,哀慟者可漸漸回復到原先的功能,保有正常的社交活動,工作、家庭也將慢慢回到生活常軌。
協助哀慟者時,「陪伴膚慰」是最好的良方,能讓我們與哀慟者的心靈產生聯結。這樣的聯結,雖不能減輕悲慟,卻能陪伴他們去承受、經歷、並走過最不堪的生命歷程。
陪伴者不要因為怕哀慟者過度難過,而告訴他:「不要哭了」、「不要難過了」。「感同身受」去傾聽哀慟者訴說傷心欲絕的心情、回憶,或是內心的遺憾與歉疚;是協助他們走過悲慟過程的重要開始。
大部分的哀慟者,多能在親友陪伴下,藉由時間療癒悲傷。
適度「保留死者遺物」的行為,是許多人用來追思亡者的一種方式,但是也不可過度保留,適時的清理、選擇保留少數具有紀念價值的物品,是比較好的方式。
【尋求專業醫療】
過度或持久的哀慟反應,可能與嚴重憂鬱有關;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疾患,則可能有腦部神經細胞受傷。
「哀慟反應」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雖然不一定需要接受藥物治療,但是臨床上發現,過度嚴重或持久的哀慟反應,可能與嚴重憂鬱有關;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疾患,則可能與部分腦部神經細胞受傷有關。
因此,若出現病態的哀慟反應——例如反覆想要隨著親人一起死去、自殺;精神脫離現實,如嚴重的幻聽,感覺已去世的親友在跟他對話、要去找過世的人……
或是出現無價值感的憂鬱症狀,和不斷有身體化症狀——例如出現和往生親友一樣的病痛表現等,都需要進一步由專業醫師幫忙。不論是給予抗憂鬱劑,或是經由心理諮商探討,均有助於度過哀慟反應。
【尋找生命意義】
上上車下車是必然,重要的是,人生功課能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人生意義能否在經歷哀慟後體會實踐。
從事精神醫療十多年來,每次聽到喪親者描述對失去親人的懷念與悲傷,同樣會觸動自己過往的心靈;當看到與悲傷共舞的心靈分享時,腦海中亦浮現一幕幕過往發生在自己或親人身上的景象,與曾經遇到令己刻骨銘心的故事。
在人生的列車上,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任務與使命,上車與下車都是自然必經的過程;重要的是我們的人生功課,是否能在下車前完成;我們的人生意義,是否能在經歷哀慟後體會實踐。
對我而言,我感恩父親用十多年中風後的身軀與病痛,教導我如何做好一位身心兼顧的醫師,並引導我選擇精神科作為終身的職志;我感恩母親為我們分憂解勞,照顧父親十多年而沒有任何埋怨;我感恩岳母始終歡喜協助我們照顧學齡前稚子;我感恩妻子在我陷入父喪哀慟時,忍著小產的悲傷,仍給我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協助我維持家業、學業與志業。
我感恩妻弟與弟媳,在被大火吞噬的前一晚,仍不忘對岳母說了句好話:「媽媽,我會好好孝順您」;我感恩那些前來求助的個案,用他們生命與心靈的苦難經驗,教導我如何避開坎坷的人生道路,接近幸福之門;我感恩那些在我以及家人面臨哀慟之時,給予鼓勵扶持、陪伴膚慰的親友與慈濟志工……
身為臨床醫療者,我也要向那些願意走出喪親陰霾,尋求資源的人說聲感恩。
因為您的求助,使其他關心您的親朋好友,減少對您的掛念與擔憂;因為您的分享,讓更多身陷喪親之痛的人,因而解惑離苦,回復心情;也因為您願意正向思考走出陰霾,讓更多正面的人生意義,得以被彰顯;因為您的善解包容,讓生者心安、往者靈安,增加社會祥和之氣。
●
陪伴膚慰與相互扶持,是協助哀慟者經歷哀慟與創傷的良方;尋找生命中有意義的事,則是度過哀慟、迎向幸福的出口。
透過下面四則真實故事,讓我們一起諦聽「無常」這堂課;更期望能搭起療癒之橋,度人從「長慟失落」的此岸,到「重生付出」的彼岸……
回第502期目錄| 慈濟月刊| 媒體、使命| 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