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牌的期望值---希拉莉访华有感 希拉莉访华谈人权轻描淡写,令不少中国人和外籍华人深感失望。以往,美国牌曾是民运人士的重要筹码,香港民主派也将之作为争取普选的政治资源。但时移势易,看来需要对此重新评估了。
首先应该肯定,作为自由世界的核心国家、全球最大的民主堡垒,美国朝野上下仍然保持原有的基本价值观。这是毋庸置疑的。奥巴马总统在其就职演说里,将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列为全球两大祸害加以谴责。希拉莉此次出访前也表明,中国的人权问题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北京也千方百计阻止异见人士和维权人士接触到访的美国贵宾,其防范之严、疑虑之深证明两国观念形态的对立根深蒂固。美国始终是一切极权国家的人权斗士的盟友。而中共内里敌视“美帝”,认为其“忘我之心不死”的思维也绝不会有丝毫改变。
与此同时不容否定的是,美国国策之终极目的,在保障本国的根本利益。此乃任何国家一体遵循的原则。如果说,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美国政府曾经推行过所谓人权外交政策,营救过包括魏京生、王丹等在内的著名“政治犯”的话,那么,也只能说这都属于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他们的获释建基于当时中国国内外的形势,特别是“六.四”后“苏东波”效应的巨大影响,迫使中南海于极度孤立的态势下,在个别问题上对美作出某种让步,而并非全靠华府出面施加压力的结果。
这回希拉莉上任后首访北京,一些好心人期望她能对刘晓波、胡佳等伸出援手,使之重获自由。结果未能如愿,为此不禁颇有微词。
其实,在金融海啸肆虐的紧要关头,刚入主白宫的奥巴马全力应付经济困局,亟需寻求中国的助力以渡过难关。何况还有国家安全、环境变化之类同样迫于眉睫的重大问题,也要谋求北京合作。
正因为此,希拉莉抵京后宣称:希望人权、台湾和西藏问题不会妨碍其他更广泛问题的解决。这无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将心比心,替华府着想,她作为美国国务卿只能采取这种务实的态度。
投桃报李,北京当即含蓄地表示会增持美国国债,此无异于雪中送炭,大洋彼岸花旗国自然官民同喜,尤其纳税人乐见其事得谐,有助彼邦经济挽狂澜于既倒。试问,刘晓波、胡佳等个别人士的事岂能与之相提并论?
事实上,倘着眼于全球的自由民主大局,只要美国屹立不倒,其秉持的价值观不变,则欧洲、日本、澳洲必然备受鼓舞,这样,中国的民主维权事业在国际上依然存在坚强的后盾。反之,若美国经济疲不能兴,累及欧、日、澳也一落千丈,而中国一枝独秀的话,北京的极权统治势必变本加厉,国内民主维权运动将陷入困境。而彼时国际支持也将难以企盼了。
所以,对于美国牌的期望值既不能过高,也无须太低,而应恰如其分。若期望值过高,就会跟这次对希拉莉访华一样,事前纷纷寄托这样那样的希望,结果都失之脱离现实,徒增沮丧。但若由此绝望,以为美国自顾不暇,再也不会支持争取民主自由人权的各国人士,那也不是事实。近日国会山及华盛顿传媒,均不乏同情中国维权人士及弱势社群的声音,便是证明。
尤其应当看到,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年度人权报告中,对去年中国的人权状况提出了严厉批评,抨击京奥的召开不仅没有改善北京的人权纪录,反而使当局加大了压制批评声音和异议人士的力度,加强了对西藏和新疆的少数族裔的镇压。据此,由外国学者评论称,希拉莉访华之行与中方达成默契:未来将进行双轨制的互动,即人权问题与战略合作分开来谈。
且不论上述判断是否符合事实,这里有必要指出,一方面应正确理解国际同情与支持;另一方面应设身处地分析别国的外交政策。
所谓国际同情与支持,固然体现在政府间的正式交涉,如上述使魏、王等人重获自由。而议员的呼吁、传媒的报导,以及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声援,也各有其作用。再者,物质上与道义上的支持同样弥足珍贵,不应厚此薄彼。
对于别国的外交是否与人权原则相抵牾,宜仔细分析,谨慎评估。近日有致函希拉莉者,指责克林顿政府“将中国的人权和贸易脱钩,再强行推动国会通过给与中国贸易最优惠国(即: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斥之为“犯了巨大的错误”。此种论点实难令人苟同。
该论者称:上述做法“其结果是:不仅降低了美国的国际威望,损害了中国的民主事业,而且也给美国自身的经济和就业带来了灾难性的长期后果。”话说得斩钉截铁,可惜都是武断。
“将中国的人权和贸易脱钩,再强行推动国会通过给与中国贸易最优惠国(即: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真的“降低了美国的国际威望”吗?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都早就“将中国的人权和贸易脱钩”,其国际威望降低了吗?贸易全球化乃大势所趋,克林顿政府这样做何错之有?
“损害了中国的民主事业”?试问,难道美国不和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中国的民主事业”就一定得益?欧盟、日本等国都在和中国做生意,莫非他们都“损害了中国的民主事业”?如若不然,何独苛责于美国?
至于“也给美国自身的经济和就业带来了灾难性的长期后果”,论据是:“此期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迅速增长了十多倍至三千多亿美元,总合高达两万多亿美元”。数据惊人,但这充其量是“最惠国待遇”引致的,看不出和人权与贸易脱钩有什么关系。而“最惠国待遇”属于复杂的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其利弊几句话根本讲不清楚。
该论者又称:此次“经济危机导火索是金融失控;根本的原因则是对外贸易失衡。主要是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摧毁了美国的实体经济。”下面又将该贸易逆差着重归因于人权问题:在中国“贸易受政府的操控;工人没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新闻媒体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下”。
表面看起来,以上分析颇为有理,实际上似是而非。美国金融失控与中国人权状况从本质上来说是两回事,前者是若干美国人的“贪婪”及管理不当所致(见于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后者乃北京独裁者实行极权制度而造成,怎可硬扯在一起?
对于希拉莉访华的表现,该文结尾斥之为“严重地损害了奥巴马政府的形象;严重地造成了对美国政府的误解;也严重地打击了美国公众对奥巴马总统的期望”。如此“严重”的指控,真不知何所据而云焉?
(09-2-28)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