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先知——海耶克
来源:《海耶克》
一、「世界错了,海耶克是对的」 公元1989年——1991年,全球狂潮排击,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世界性红色帝国轰然崩颓。其时其刻,人们念念有词,其中,有一个名字不时飘荡于那片红色废墟之上。
那个名字就是:弗里德利希?奥古斯特?冯?海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中国大陆译为哈耶克)。
正是他,堪称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最主要的先知,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海耶克的幸运在于,在他生命的垂暮之年,亲眼目睹了他一生中主要理念的戏剧性实现。在经历七十多年痛苦的煎熬之后,他在二十世纪所主要抗拒的邪恶——共产主义,终于溃败;共产统治的主要象征符号——柏林墙,转眼之间灰飞烟灭。历史之神居然如此眷顾,这对任何思想家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尽管学术界对他的理论仍然聚讼纷纭,但是,当他两年多之后去会见其自由主义先驱时,已经足资欣慰,可以死而瞑目了。
1994年,为纪念海耶克的经典著作《通向奴役的道路》发表50周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再版了该书,在其封面上,赫然印着:
「近半个世纪前,当海耶克发表《通向奴役的道路》之时,大多数聪明人嗤之以鼻。」罗纳尔德?贝里(Ronald Bailey)如此总结道,「然而,世界错了,海耶克是对的。」
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奈尔(Janos Kornai)在八十年代末期也写道:「回顾过去的五十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海耶克在(同计划经济)辩论的每一论点上都是正确的。」①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授予海耶克自由勋章时,赞扬他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勘探了自由的范围和轮廓。……他革命性地改变了世界之智识的和政治的生活。」②
「世界错了,海耶克是对的。」一位特立独行对抗举世狂潮的思想家获得如此盛誉,可谓不虚此生了。
从他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时间算起,在海耶克学术生涯的六十多年中,其思想和学术涵括面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人类学、法学、心理学、知识论和伦理学诸方面,其研究领域可以被概括地称为「人类行为学」(praxeology)的统一理论体系。他在每一方面均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刻犀利,入骨三分,真正当得上「博大精深」这一套语。特别是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方面,其卓越建树在本世纪的影响既深且远,并于一九七四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自成一派振聋发聩的学术创获已改变了历史,刻在了二十世纪人类精神成就丰碑上。
二、思想渊源与传承 当然,海耶克的成就并非横空出世,并非空无依傍。他有其深厚的思想传承与学术传承。
他曾从师于维舍和米塞斯,研究经济学。同时又于192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J?U?D?),1923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Dr? rer? pol?)。1943年,海耶克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科学博士学位(Dr? Sci?)(经济学),同年,当选为英国学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经济学渊源
海耶克学术思想的渊源,在经济学脉络方面,主要是奥地利学派,由创立者孟格(Carl Menger)以及维舍(Friedrich von Wiesee)、庞巴卫克(Eugen von Bohm-Bawerk)并称三杰。后继并集大成者则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与海耶克本人。
在经济学上,海耶克通过维舍与米塞斯,从奥地利学派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入手,研究货币理论与产业波动,由此从一个广泛的观点探讨自由市场秩序的运作及其理论假设,也即适当的运作功能所需要的法律与道德条件。于是,越出经济学的边界,从自由社会之哲学的发展途径上,进入政治理论与科学底哲学之领域,然后进一步考察这些预设的政治哲学依据,并在其中精心地提出若干在经济与政治秩序的明智抉择上非常重要的概念,从而进入更广大的学术领域,建立了贯通性的复杂精深的二十世纪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渊源 在政治哲学脉络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耶克的影响,思想史上划分出了所谓两种自由主义传统(或两种启蒙运动传统)的对比,这一划分,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风云流传,成为对於自由主义的主要分析模式之一。这两种传统,一个是英国传统(English Tradition),又称苏格兰启蒙运动传统,另一个则是法国传统(French Tradition),又称法国启蒙运动传统。在海耶克看来,虽然二者以地理命名,但显然,对自由主义这两大传统的划分,主要依据的并不是地理的脉络,而是思想内涵脉络。
在这一划分的脉络里,海耶克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传人。他继承了英国老辉格党人的自由主义(Whiggism)传统,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主要代言人。同时,针对二十世纪出现的对於自由主义的两种主要挑战——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他作出了赋有原创性的深刻回应,并且幸运地获得了历史的辉煌而及时的回响。
所谓英国传统,在思想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英国人洛克(John Locke)、休谟(David Hume)、亚当?斯密(Adam Smith)、孟德维列(Bernard Mandeville)、弗格森(Adam Ferguson)、杜克尔(Josiah Tucker)、柏克(Edmund Burke)、佩利(William Paley)、阿克顿(Lord Acton)、巴柏(Karl Popper);
法国人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cu)、康斯坦(Banjamin Constant)、托克维尔(Aleis de Tocqueville)以及图尔果(Turgot)、康非拉克(E?B?DE,Confillac);
德国人康德(Immanuel Kant)、洪保特(Wilhelm von Humboldt)、席勒(Friedrich Schller)、卢朴克(Wilhelm Ropke)、萨维尼(F?C?von Savigny);
意大利人维科(G?B?Vico);
美国人麦迪逊(Madison)等。
这一英国传统还可以追溯到英国辉格党人直至古罗马的西塞罗(Cicero)和古希腊雅典人。
所谓法国传统,在思想上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
法国人笛卡尔(唯理主义Cartesian Rationalism),百科全书派(Encyclopedists)、重农学派(the Physiocrats)、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孔多塞(MarquisdeCondocet);
英国人霍布斯(Thomas Hobbes)、高德温(William Godwin)、普利斯列(Joseph Priestley)、潘恩(Thomas Paine);
美国人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旅法之后];
这一法国传统还可追溯到罗伯斯庇尔(Roberspiere)和圣鞠斯(Saint Just)直至古希腊军事城邦国家斯巴达(Sparta)。
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其核心是从经验主义出发的批判的唯理主义,主张文明生长论和社会演化论,强调一种历史的、自然的、有机的、演化的和渐进的社会成长,尊重个人自由,尊重法治,反对无限地夸大理性的作用,反对人为的、全盘性的社会设计。
这一传统是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发端的(英国传统之名由此而来)。事实上,达尔文最初也是从苏格兰哲学家的著作中知道社会演化的概念的,并受其启发,创立了生物演化论。另外,英国的自由观念,还出自英国历史上法学家和法官们,如柯克(Edward Coke)和首席平衡法官霍尔(Chief Justice Hale)的经验和直觉:法律是长期的经验积累的产物,是人类发展出的最明智的典范之一。英国习惯法的实践告诉人们,长期的经验能够获得很多创见,由此所导致的法律上的裁决,往往是当事人的理性不能立刻看出其合理性之所在的,但从久远的效果而言,却是经受得住考验的。
法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其核心是认为理性具有无限裁判能力,是一种理性万能论。它强调人类理性的一种超历史的对社会进行设计的能力,崇拜组织,崇拜人为建立的新社会,新秩序。
法国传统大部分本来源于解释英国制度的企图。故开初二者区别不显,而法国作家的诠释尤其众多。到后来,连在英国居领导地位的自由党人,其思想亦受到大量法国传统的影响。以至到了边沁哲学的激进派(Benthamite Philosophical Radical)战胜了辉格党人后,愈加遮盖了这两种传统的差别。
然而,英法传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区分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举其荦荦大者,人们不难发现:
法国唯理主义者假定人有天赋的良善(natural goodness),即道德秉赋,以及智能秉赋,故而能铸造文明。而英国演化论者则认为文明是通过试错的过程(trial and error)累积而成,其中包含两个主要成分:一是世代相传的明确知识,二是更大的部分,已融汇为工具和制度的未经明确道出的知识,它是我们文明进展的基础。
法国的唯理主义者极其推崇「天赋」「与生俱有」等东西的全能性,对人的理性有极高的信赖。英国演化论者则深信文明的构造非常微妙而脆弱,必须依赖制度的力量来约束并导正人类的原始本能。这种制度并非人所设计,也非个人所能控制。制度正是适应协调社会上各种利益冲突而出现和成长的。「保障生命、自由和财产」的,并非天赋自由,而是制度。
受法国传统影响的边沁(Jeremy Bentham)说:「任何法律都有害,因为每项法律都侵犯自由。」这一观点的逻辑后果是无政府主义。而英国传统则只相信法治下才可能有自由,它主张有限国家。
关于人性。英国传统比较接近基督教的观点,人必有误且有罪恶。人性中最普遍的动力是「爱己」(self love),人生而具有惰性、放纵、愚昧和浪费等天性,只是由于环境和制度的驱迫,他才去选择取舍,谨慎地运用各种方式去达到目标。而法国的唯理派则对人性持天真的乐观态度,认定人有天赋的智能和善良,是一个运用理性的「经济人」(Economic Man)。
关于传统。凡是相信一切有用的制度出自于精巧的设计者,以及相信凡非出于人们有意识设计的一切事物,都无助于人类的任何目标者,必定是自由之敌。唯理论者如杰弗逊则认为:「前人先辈赋有超越的智慧,……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可增删不可修正的。」这就杜绝了演化之路。英国演化论者相信制度中凝聚了众多人「试错」的历史经验,不是某一人所创发的。
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它们已构成了历史悠久的传统,人们遵守此类习俗,并不是出于命令或压力,很多自己甚至还未意识到,但它已经是此类习俗和道德的结果了。我们生活世界的秩序所以能维持,与上述习俗和道德能获得普遍的遵守有很大的关系。自动地无意识地遵守习俗、道德和有意识地服从法律,为一个自由社会运作的基本条件。
对于上述不具压力的习俗规范的遵守,还预留了其他变迁的空间。大多数人的遵守,固然是常态,但也有少数人,不顾社会习俗的普遍非议而我行我素,他亦享有法律下的自由。因为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有其弹性,因此渐进的演变和自发的生长才有可能。由于此可能性的存在,往后的经验才可能走向变化或改进。法律,由于具有强制性,因此是相对稳定的,带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它若变动,必须具备间断性和齐一性,一旦变动,则对所有人同时有效。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