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越戰中曾三次擬定使用原子彈
最近四月初﹐ 美國公開解密了政府的一些文件。有一資料顯示﹐美國軍方曾三次提議使用原子彈來對付北越。
以下是美國華盛頓的越裔記者阮玉碧 ( Nguyễn Ngọc Bích ) 對法國國際電臺 ( RFI )的訪問作簡短的回答和分析﹕
RFI : 記者先生﹐根據 最近四月初美國解密的一份資料﹐我們 得悉在越戰期間美國軍方的一些將領官員曾至少三次提出在印度支那土地上使用原子彈來對付北越的目標 : 兩次在越南﹐ 即是1959年和1968年﹐以及一次在寮國領土上﹐ 時間是1961年。作為一個長期跟進美國政治的人﹐ 您對這份公開資料有何評論 ?
阮玉碧 : 事實上﹐ 若我們把整個印度支那戰爭作觀察的話﹐這份資料顯示擬定使用原子彈﹕除了兩次在越南﹐ 一次在寮國之外﹐ 其實還有一次是抗法戰爭中﹐ 美國曾一時亦考慮在奠邊府戰場上使用原子彈來協助法國作戰。那個稱為“禿鷹行動 ” ( Opération Vautour )。由此﹐ 我們知道美國曾經四次談論提議使用原子彈﹐ 但最終都沒有用上。為何呢 ? 我認為最簡單的一個理由是原子彈具有輻射性﹐ 不是一種具有戰術的武器。一個炸彈投下﹐ 只是某個目標或一個地方受到破壞﹐ 但原子彈的投下是有輻射性的傷害﹐ 蔓延到不一定是原來目標的地方。由此﹐ 我認為﹐ 儘管每次使用原子彈的問題被提出來卻全都被放棄。 原子彈其實不是一種戰術武器﹐ 它只是戰略的武器。所以在整個冷戰時期﹐ 在越南戰場﹐ 在寮國土地上﹐ 甚至在世界各地上一直從來都沒有使用過。
RFI : 從那份資料顯示美國曾兩次考慮使用原子彈來對付越南的目標。那是在1959年和19 68年。您可否復述一下在越戰中那時美國的政策是如何 ?
阮玉碧 : 1959年﹐ 通過從空中所攝影的照片來分析﹐ 美國獲悉北越在1959年5月決定建造一條通往南方的具軍事作用的道路﹐ 後來被稱為“ 胡志明小路 ” (Đường mòn Hồ Chí Minh )。1959年﹐ 那時我還是一名在美國讀書的大學生。美國外交部亦發出一份資料稱為 « 北方的侵略 »( Agression from the North ) 。 由此可知﹐ 美國是早已知道此事的了。問題是如何能夠阻止北越的侵略。起初﹐ 他們想那只是一條輸油管直下南方﹐ 那麼就用飛機在榮市 ( Vinh, 越南中部﹐ 較靠近南北分界的十七度緯線北邊﹐屬北越管治區 ) 地區扔炸彈炸毀它便可阻止來自北方的支援源頭。那就說明為何那時使用原子彈的問題被提出。
至於第二次被提出的1968年。較為準確的時間為1968年的一月份﹐即是約在1968年春節總攻擊發生前之兩週。那時河內軍隊發動“溪山 ( Khê Sanh ) 戰役 ”圍攻美國軍隊。北越的意思似乎是想再來作一次奠邊府戰役。故此﹐ 美國軍方的反應便強硬起來。美國在南越的軍隊總司令認為那是北越的一場挑戰﹐ 不可輕視﹐ 決不可有如法軍在奠邊府的失敗。由此﹐ 美國便想到了使用原子彈。那時美國人在稱為人民戰爭之前感到茫然無計。1965年當美軍大量湧進越南之時﹐ 河內亦敢於冒險回答美國的挑戰。他們認為對方絕對不會使用B-52飛機空炸或原子彈。因為若使用的話﹐ 地面上的軍隊將會兩者俱傷。
RFI : 感謝您的訪問。
嶺南遺民整理和翻譯
2008-04-30 日 à Saint-Germain-des-Prés
來源﹕法國國際電臺 R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