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趙紫龍评曾甯《台海问題的根本——台灣的獨立只是個时間问題 》 世界民意網 >> 世界民意論坛
台灣的獨立只是個时間问題
根本 2006-02-03 17:10:54 阅讀:30次 评論:1
發表评論 查看所有评論 發表新主題
曾甯:台灣的獨立只是個时間问題
台海问題的根本——
面對曆史,個人是渺小的。曆史面前,個人又是能動的。曆史之中與曆史之上,人類是伟大的。
台海两岸的中國人民,同根同脈,共生共榮,何以會势不两立,形同水火。
台海问題,本质上是民主與專制的问題。
没有民主,就没有统一。只有民主,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统一。專制政體下谋求统一,犹如"犯罪未遂"于光天化日之下,永远難以得逞。
没有經過選舉的政權,都是非法政權。喪失合法性基礎的專制政權及體制是國家與民族苦難的根源。專制更是台海两岸中國人漸行漸远、離心離德的根本。
民族感情與"大是大非"之間,民族感情高于"大是大非",还是"大是大非"高于民族感情,這是民族感情的"盲目性"與民族感情的"是非觀"之間簡單明了的價值判斷的问題。
如果,中國大陆民主了。那么,台灣及台灣人民有千百條理由寻求獨立,台灣及台灣人民却没有一條理由一定要獨立。
現在的问題是,中國大陆一味的抗拒民主化潮流,甚至反民主而行之。那么,台灣及台灣人民寻求獨立的努力則不需要有千百條理由,台灣及台灣人民寻求獨立的努力只需要有一條理由就已經足夠。這一條理由就是中國大陆的專制。
更爲严重的是,隨着中國大陆專制政權合理性资源的逐漸和完全喪失,隨着中國大陆和平轉軌變型日益艱難和希望越来越渺茫,隨着"以獨促變"即"以台灣的獨立促成大陆專制政體向民主政體轉變"向"台獨既是方向更是目標"的根本演變,隨着统一时機的喪失和無情时間的推移.未来即使有一天中國大陆实現了民主化,几乎可以肯定台灣的獨立也只是一個时間早晚的即成事实的问題。
中國大陆面臨着两難的選擇,"打"还是"不打".從毛澤東的"神權政治时代",到鄧小平的"世俗政治时代",再到鄧小平之後的"世俗得只剩下惟利是图的时代"。战爭將意味着政權迅速的崩潰。
所幸的是,隨着國民党以馬英九时代来臨爲標志的新生,陳水扁先生真正遭遇到了强有力的政治竞爭對手。如果说半個世紀前的"國共之爭"是毛澤東個人"絕對集權"比較于蔣介石個人"有限專制"的勝利,如果说今天台灣"民進党與國民党之爭"是陳水扁先生個人"魅力、魄力"比較于馬英九先生個人"親和力"的敗北。那么,未来台海两岸的"制度之爭"必將以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比較于大陆的"專制、獨裁、强權"而最终勝出。台灣政局的演變也正在爲台海时局的發展既帶来有利轉機的同时更構成巨大的挑战。
隨着2008台灣"選舉之年"和北京"奧运之年"的来臨,台海谋求和平或攤牌抉擇的最後时機是否也正日益逼近。
2006年2月3日于貴陽
所有评論(共1條) 2006-02-04 00:21:59 請貴陽曾甯/根本先生看看 發表评論
趙紫龍:兩岸核心問題乃"雞頭怕當牛尾"問題
有人說兩岸的核心問題僅僅在於"制度"的優劣(也即"一國良制說"),這是避重就輕有意模糊焦點的說法.仿彿有天大陸有了民主也富裕後,台灣人就應該甚至必需和十幾億中國人同吃大鍋飯.讓"統一"成了唯一的選項,否則就給"死不悔改"的他們掛上"分裂民族的罪人"大牌子游街.再不然罰他們擺個"噴氣式"來個一年半載.
十八世紀正是大英帝國全盛時期,它是個殖民地諞全球的"日不落國",世界文明的中心,富甲天下,在北美的英國佬,為何放棄母國的照顧與保護,拼死也要自英國獨立出來?這顯然與"制度"無關,而是"不惜血流成河"亦要爭取另外更重要的一個東西,那就是他們渴望已久的"命運自我決定權".就為了這看不見摸不着東西,寧可拋頭顱灑熱血,讓妻兒成寡婦孤兒,和情婦說Bye_ Bye.
好不容易得來"自主權"的台灣人,是否願將它交給共獨("共"黨"獨"裁)或十多億中國人(民主化後,1票對60多票)來"服務"?用膝蓋想想可知.畢竟台灣2,300萬人裡像XXX及XX那樣的白癡(哈~哈~,99.5%的人合此標準,不怕被告要罰1000萬),打着燈籠也難找到幾個.
若是您,您願放棄當"自我做主"雞頭,去做"萬事牛說了算"及"躲不開聞糞臭及幫牛屁股趕蒼蠅"的牛尾巴嗎?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中國處心積慮地要剝奪"台灣人民現有的當家做主權".而台灣人不肯.所以兩岸之爭不在表面的"制度"或是"富裕程度"而是禍福延及千秋萬代的"主權".
民族或國家的融合或分裂,應順其自然,任何的暴力都是邪惡可恥的.台灣人民對統與獨(包括維持現狀及正名易幟)的決定權應該受到尊重.
**************
趙紫龍補充(1/11/06):
1. 1990年十月三日,兩德統一是東德瓦解,被並入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被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不復存在>
2. 西德人口是東德人口的3.8倍,面積是2.3倍,人均GDP是1.6倍.我叫統一:"以大吃小,民主戰勝獨裁!"
台灣人口是中國人口的1/58,面積是1/267,人均GDP約中國11倍(以匯率計)或5倍(PPP,考慮當地物價).我叫統一:"一杯清水倒入渾濁咸海中,獨裁消滅民主!"
<3.8個西德人扛1個並不太窮的東德人頂多走得辛苦些,而1個台灣人要扛58個難纏窮光蛋,准被壓成肉餅>
3. 十五年來西德受拖累仍極嚴重.已援助德東達美金1萬9千億.現每年還在援助德東達美金1千億以上.德東人民大量西移,社會問題非常嚴峻.
4. 2004年德國GDP成長率僅1.7%,失業率10.6%(德東約20%),公債為GDP的65.8%.
*******************
作者:zl1001sf / Zhao Zi-Long趙紫龍
發表:2006-01-13 03:42 回應 刪除
Effects of reunification
The cost of reunification has been a heavy burden to the German economy and has contributed to Germany’s slowed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The costs of reunification are estimated to amount to over 1.5 trillion Euro (statement of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1.9 trillion U.S. Dollars). This is more than the national debt of the German state [1]. The primary cause of this was the severe weakness of the East German economy, especially vis-à-vis the West German economy, combined with (politically motivated) conversion rates from East German Mark to the Deutsche Mark that did not reflect this economic reality, resulting in a very sudden (usually fatal) loss of competitiveness of East German industries, making them collapse within very short time. Today, there are still special transfers of more than ?100 billion every year to “rebuild” the eastern part of Germany. Providing goods and services to East Germany strained the resources of West Germany. Money-losing industries formerly supported by the East German government had to be privatis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eunification, most of the former GDR has been deindustrialised, causing an unemployment rate of about 20%. Since then,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former East Germans have continued to migrate to western Germany to find jobs,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significant portions of population, especially in highly trained professions.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man_reunification
趙紫龍: "more than ?100 billion every year" is about 127 billion US Dollars per year.
127 billion US Dollars per year spending will continued until what time ? No body knows !
Taiwan's 106億 is one time spending !!! (106/15)/1270= 1/180
*********************************
發表评論 回页首
發表者
评論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