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本栏目:
网址:http://blog.boxun.com/hero/zhangqianfan
共有484篇文章,4516548个点击
最新发表(
2020年05月23日
)
张千帆:吴淦(“超级低俗屠夫”)案中的法律问题
标签类别
时评
政论
法学
随笔
新闻
教育
史海
书评
情感
英文
[大家]所有栏目
·
万润南
·
北明文集
·
陈维健文集
·
陈行之文集
·
陈西文集
·
沧海一叶集
·
戴着镣铐散步——姜力钧文集
·
邓焕武
·
度北
·
飞虎队文集
·
付振川文集
·
冯正虎文集
·
巩胜利文集
·
郭国汀律师专栏
·
黃向明文集
·
黄卧云文集
·
胡星斗文集
·
刘军宁文集
·
悠悠南山下
·
纽约通讯
·
荣剑文集
·
三鞠请安
·
孙丰文集
·
王先强著作
·
熊飞骏的博客
·
许之远
·
严家祺
·
郭亚萨博客
·
张杰博闻
张千帆文集
·
中国战略分析
博讯新闻主页
博讯博客分类
-
博讯博客最新文章
-
会员登陆
-
作者检索目录
-
大家
-
独立中文笔会
-
百家争鸣
-
公民论坛
-
传记、文学、小说
-
言情文学
-
历史资料
-
析世鉴
-
人物
-
图片集
-
狱中作家文集
-
现实中国
-
人生感怀
-
诗歌
-
政党社团之声
-
宗教信仰
-
法轮功之友
-
博讯博客技巧
-
新会员区
[
会员登录
][
自由加入
]
使用Google全文搜索:
Powered by
Google
论坛社区
【张千帆文集】全部文章
栏目主持:博客备份组
欢迎给我(们)写信
2008年文章
·
“最牛钉子户”引发的断想
·
可以“诽谤”官员吗?
·
从“三立事件”看台湾媒体和政党关系
·
从中正纪念堂“正名”风波看台湾的地方自治
·
“死亡指标”背后的无奈和出路
·
“短信干政”的是是非非
·
山西黑砖窑折射地方政府缺位
·
自主招生不能违背平等
·
司法判决“颠覆”高雄选举
·
选举法治的司法保障
·
豪华办公楼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
·
“国务机要费”成了“国家机密”?
·
高考招生的各省为政
·
“警察黑老大”的启示
·
为什么贫困县副职尤其多
·
网络虚拟警察的隐忧
·
也谈地方人大的官员比例
·
别小看了小国
·
如何破解“资源越多越不幸”的困局?
·
民主就是按规则议事
·
媒体并购、反垄断与新闻自由
·
东莞“禁猪”,谁说了算?
·
司法审查与民主
·
还是“一人一票”好
·
城市化不等于征地
·
不妨和人民面对面
·
为什么禁止“小产权”?
·
别以“集体”名义损害个人权利
·
媒体可以“诽谤”官员吗?
·
让民主运转起来
·
“大部门制”就能解决问题吗?
·
城乡代表同比例选举的意义
·
在自然法与一般法之间:关于‘礼’的宪法学分析
(共7页)
·
法治、德治与宪政
(共3页)
·
认真对待宪法——论宪政审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共8页)
·
中国宪政时代的开始?
·
论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宪政问题
(共12页)
·
霍姆斯:法律的道路
·
合众国诉微软公司
(共2页)
·
建立中国的法律规范审查制度——兼对修宪理论的一点探讨
(共4页)
·
法律是一种理性对话——兼论司法判例制度的合理性
(共10页)
·
人大常委会选举应体现地区平等
·
“公共利益”并不要求征地
·
官官矛盾源自官民矛盾
·
“两会”更应关注财政预算
·
中央和地方分权需要法治化
·
“中华文化标志城”应由纳税人说了算
·
政府大型项目须经公众参与
·
哀悼日的忧思(5月21日)
·
教学评估为何如此“隆重”?
·
地方民主乃灾后重建之本
·
从宪法到宪政——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一)
(共2页)
·
从宪法到宪政——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二)
(共3页)
·
行为有责任,言论有自由
·
地铁封站需征求民意
·
兼职人大产生兼任代表
·
麦迪逊:《联邦党文集》第10、39、51篇
(共3页)
·
波士纳:超越法律的道路
·
凯尔森:立法的司法审查——奥地利和美国宪法的比较研究
(共3页)
·
墨菲:宪政主义
(共2页)
·
赛尔:美国宪政理论的渊源与范围
(共6页)
·
威克斯勒:走向宪法的中立原则
(共8页)
·
西蒙:当今世界的组织、市场与公共行政
(共3页)
·
政府不等于正确
·
法国的国政院与行政行为的司法控制——兼论法律普遍原理在法国行政法中的应
(共6页)
·
宪政与民主——论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与政党统治
(共11页)
·
中国未来的基本秩序
(共4页)
·
我在美国法院实习
(共2页)
·
自由与专制:从“资本主义”谈起
(共2页)
·
美国联邦政府对州际贸易的调控
(共5页)
·
以中央制约地方:论美国联邦宪法中“州际贸易条款”的“潜伏效应”
(共5页)
·
“十年民告官,胜诉难执行”
·
法官不宜“亲自出马”执行判决
·
法律是一种理性对话
·
法官选总统?(上)——从美国大选看法治的力量
·
法官选总统?(下)——透视美国大选中的民主与法治
·
认真对待宪法
·
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与宪政法院
(共7页)
·
户籍改革需央地双管齐下
·
高考招生的“有教有类”
·
只有民主才能造和谐
·
“先例”与理性——也为中国的司法判例制度辩护
(共3页)
·
“先例”是什么?再论司法判例制度的性质、作用和过程
(共3页)
·
法国宪政院与人权的宪法保护
(共8页)
·
从宪法到宪政——兼论中国司法的使命
·
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特征
(共2页)
·
从“农民负担”问题看民主与行政法治的作用
·
建立中国的弹劾制度
·
中国宪政时代的开始?
·
从管制到自由——论美国贫困人口迁徙权的宪法演变
(共7页)
·
实现自由与秩序的良性平衡——对流浪乞讨问题的宪法学分析
(共5页)
·
流浪乞讨人员的迁徙自由及其宪法学意义
(共5页)
·
认真对待宪法——论宪法效力的界定及其对私法的影响
(共6页)
·
如何节约中央集权的成本?
·
就业歧视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
平等、公正与理性——论法院对防止就业歧视的作用
·
如何实现“一国两制”构想——通过制度造就互信、化解分歧
·
宪法人权保障还需要保障什么?论刑事正当程序入宪的必要性
(共2页)
·
从人治走向法治——论人大职权与司法独立
·
论人大职能的强化与转变
·
宪法保护色情网站?论言论自由及其界限
·
让“危险最小”的分支发挥最大的作用——论司法独立对市场经济的意义
(共7页)
·
论完善人大职能的十项关键制度
·
“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
(共2页)
·
“公正补偿”与征收权的宪法限制——论美国第五修正案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的启
(共6页)
·
在情与法之间——植物人生死引发的宪政问题
·
《美国宪法精要》序言
·
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为宪法实施清除几点文本障碍
(共4页)
·
“公共利益”与“合理补偿”的宪法解释
·
“公共利益”的困境与出路——美国公用征收条款的宪法解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共5页)
·
“公共利益”的构成——对行政法的目标以及“平衡”的意义之探讨
(共8页)
·
论行政中立——从美国行政法看行政公正的制度保障
(共5页)
·
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走向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
·
宪法的用途与误用——如何看待物权法中的宪法问题?
(共2页)
·
高考招生应废除地区指标
·
再论高考招生的地区指标和录取标准
·
物权法中的宪法问题
·
评“学生惩戒与行政救济”
(共2页)
·
从年龄歧视看平等权的宪法标准
·
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自由与管制
·
论“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从“三农”问题看完善地方自治的必要性
(共8页)
·
民主与信任——从“美国银行案”看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
(共4页)
·
论欧洲联盟的行政责任及其司法救济
(共4页)
·
美国简易立法程序的司法控制
(共2页)
·
司法审查的标准与方法——以美国行政法为视角
(共4页)
·
世界行政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共6页)
·
自由还是法治?论宗教信仰的豁免权及其界限
(共4页)
·
如何让民主运转起来?也谈县乡人大选举之完善
·
人大如何监督政府?
·
宪法变通与地方试验——再论良性违法(宪)的界定及其超越
(共4页)
·
认真对待功能主义——也谈中国法学应该向何处去
(共3页)
·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以美国行政法为视角
(共6页)
·
公务员权利的宪法保护——行政内部法律关系的比较研究
(共5页)
·
走向执政模式的法治化
·
司法大众化是一个伪命题
·
别让奥运专道成为特权车道
·
为什么信仰法律
(共2页)
·
奥运:中国历史的终结与重启
·
国家统一与地方自治:从港澳基本法看两岸和平统一的宪法机制
(共4页)
·
平等是一门科学——就业歧视法律控制的比较研究
(共6页)
·
“法律普遍原则”的司法适用——以欧洲行政法为视角
(共2页)
·
行政权力的政治监督——以美国行政法为视角
(共5页)
·
选举公正的司法保障——论负面竞选的审查标准
(共13页)
·
车辆限行需经公民理性对话
·
通过劳资对话保障劳工权益——协商民主的新尝试
·
自治还是管制?《劳动合同法》的模式之争
(共2页)
·
为什么“精简”机构?
·
肥西试验——通往帕累托最优的自由之路
·
食品安全是不可推卸的政府责任
·
食品安全需要司法保障
·
食品安全离不开媒体监督
·
政府公开的原则与例外——论美国信息自由制度
(共3页)
·
一个外行眼中的法律世界——对法学新生的几句话
(共3页)
·
律师与宪政
·
群体冲突呼唤民主治理
·
自律还是监督?司法改革的路径之争
(共2页)
·
司法定位与改革走向
·
出租车罢运凸现利益谈判机制缺失
·
学生告老师,症结在政府
·
新泰上访事件再现地方民主缺失
·
走向后经济时代
2009年文章
·
法院无权回避宪法
·
期盼“春晚”多元化
·
缓解危机未必需要危机司法
·
地方不宜制定互联网立法
·
司法审查与民主——矛盾中的共生体?
(共4页)
·
户籍制度是户口造假的制度根源
·
网民议政的一喜一忧——写在09年“两会”之前
·
吏治离不开自治
·
生存保障,政府有责
·
人大如何监督政府?
·
4万亿投资需要人大监督
·
庸俗化总比装模作样好
·
有偿无偿都得给个说法
·
廉价“爱国”是耻辱
·
再论司法改革的真问题
(共2页)
·
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
·
高校招生指标有违宪法平等原则
·
网络民意的理性化
·
中国人为什么“不高兴”
(共2页)
·
理性网民值得期待
·
让人权行动起来
·
法院有权释宪吗?
(共2页)
·
看守所的法治化
·
假期可以地方多元化
·
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共6页)
·
如何促进民族和谐?
(共2页)
·
让民意压力推动司法公正
·
我的梦想——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
(共2页)
·
谁有权决定高考加分?
·
过滤软件重在区分未成年人
·
腐败不只是个人问题
·
公平市价才是公正补偿
·
借助民意推动司法改革
(共2页)
·
高考加分是一个制度难题
·
“谣传”的自由与限度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招生制度
(共4页)
·
个人隐私不是国家秘密
·
请善待爱国者
·
企业改制首先要改工会制度
·
《土地管理法》应限制政府征地
(共2页)
·
民主宪政之旅——对话武汉学生
(共2页)
·
政治地震改造司法生态
·
联邦制的启示
·
解决族群矛盾的三个方略——“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研讨会发言
(共2页)
·
德国政党违宪案
(共2页)
·
用人均收入取代GDP
·
未来的挑战——如何用制度保障人的尊严
(共3页)
·
假如换一种方式“钓鱼”
·
公平是招生改革的底线
·
公民参与是广州之幸
·
为什么五四运动没有产生中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
(共7页)
·
宪政文化的历史审视——中国与西方
(共2页)
·
高校招生与宪法平等
·
非洲债务减免需要人大监督
·
拆迁条例不是悲剧根源
·
从权利保障视角看族群自治与国家统一
(共7页)
·
拆迁条例究竟要改什么
(共2页)
·
变革:用“公益”与“公正”终结征地悲剧
(共2页)
·
如何修改拆迁条例
·
黑白没那么分明
2010年文章
·
征地拆迁的三个原则、两个制度
(共2页)
·
公民精神重在参与
·
《中国青年报》关于招生改革的采访
(共2页)
·
集权还是分权?地方自治的成本—利益分析
(共4页)
·
李庄案折射三大法治缺陷
·
地铁禁报令限制言论自由
·
拆迁制度需要开门改革
·
联邦国家的中央与地方立法分权
(共4页)
·
征补条例草案的三大亮点与盲点
·
李庄案与重庆模式
·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建议书
(共2页)
·
睡衣上街是公民表达自由
·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修订建议书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论央地监管分权
(共6页)
·
从身体维权到制度维权——评点09年十大诉讼
·
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原则
(共2页)
·
高校招生普遍违背宪法原则
·
宪法管饭吗?
·
论著新编(2010.2.24)
(共7页)
·
李庄案与重庆模式
·
睡衣上街是公民表达自由
·
选举法修改的亮点与难点
·
崇高的话题不好玩
·
司法职业化不只是法学家的理念
·
中国制度改革的前景与路径
·
司法改革与律师作用采访
·
新加坡的启示
·
大学招生改革采访
·
取消招生指标是众望所归
·
司法公信力缘何缺失
·
从二元到合作——联邦分权模式的发展趋势
(共5页)
·
农村征地制度亟需改革
·
规范上访不是一个法律问题
·
“宗教与法治”暑期培训班招生简章
·
首届世界宪政论坛暨宗教法治与族群和谐学术研讨会通知
·
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折射工会缺位
·
滨海“封网”公然违宪
·
城管网评是违宪之举
·
“河蟹”社会对话——两篇博文奇遇记
·
中国外交政策须符合国内人民根本利益
·
工会自治才是企业维稳正道
·
北京学籍新政关键在大学招生平等
·
转型中的人民法院——中国司法改革回顾与展望
(共6页)
·
大学招生已成地方保护主义重灾区
·
“接访”变“截访”,根源在体制
·
人民是制度进步的原动力
·
通过本科扩招缓解招生歧视
·
闲话《孔子》
(共2页)
·
“人肉搜索”究责须区别干部群众
·
“评价”泛滥害死人
·
北大在京扩招是制度倒退
·
大学招生地域歧视的五大危害
(共3页)
·
拆迁变法离不开人民参与
(共2页)
·
新闻自由是防腐利器
·
“暴富拆迁”总比暴力拆迁好
·
大学回归自治才能去行政化
·
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则
·
“非法经营”是侵犯公民自由的借口
·
人大常委会无权修改人大代表法
·
追忆恩师
·
为什么改革会越改越糟
·
言论出版自由是“维稳”根本
·
GDP思维是“维稳”最大障碍
·
终结“截访”须改政绩体制
·
从“身体维权”到制度维权
·
大学招生考试“多元化”的宪法底线
(共4页)
·
村委会任期延长弊大于利
·
新拆迁条例难产瓶颈在于“卖地财政”
·
征地本该是笔赔本买卖
·
法治需要勇气与担当
·
宗教自由与族群和谐之道
(共5页)
·
公民表达自由不容侵犯
·
中国宪政痛失身体力行的推动者
·
劳教“推友”是错上加错
·
新拆迁条例凸显国家主义思维
·
“洋挂职”是另一种公费旅游
·
宗教法治与族群和谐
·
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修订建议书
(共2页)
·
我们都是朋友——北大10级本科生宪法基础主干课结语
·
征收条例须确立三大原则
2011年文章
·
宪政未来在于民众参与
(共2页)
·
2010:中国法治的进步与局限
·
否决申亚拨款显示立法会管用
·
新拆迁条例九问卷网络调查结果
·
终结“卖地财政”是开征房产税前提
·
需要被征求意见的不只是征收补偿
·
印度“红色政权”缘何稳固
(共2页)
·
论著新编(2011)
(共8页)
·
尊儒不必祭孔
·
自主招生考试是极少数人的特权
·
“两会”问道
·
如何让改革越改越好
·
学术腐败不只是制度问题
·
人大代表“被顶替”的症结与出路
·
人大预算监督亟需制度改革
·
让公安远离拆迁暴力
·
关于房屋征收的制度选择与网络民意
(共2页)
·
血拆隐患尚未消除
·
《人民日报》“打假”造假
·
南京梧桐是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牺牲品
·
人大常委兼任官员有违宪法精神
·
批评学校是学生自由
·
“海上皇宫”为什么“违章”
·
深圳清除“高危”是收容遣送翻版
·
主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理论
(共11页)
·
地域歧视推高中国房价
·
伟大啊,中国海关!
·
认真对待选票
·
如何终结上访者“被精神病”
·
蔡定剑的启示
·
如何保护中国耕地?
·
中国宪政需要“愤青”推动
·
中国选举的困境与未来
·
高考压力是谁造成的
·
独立参选人激活地方人大选举
·
随迁子女的高考平等权利
·
认真对待党内批评
·
报道须真实,评论可自由
·
计划经济破产了,计划教育在继续
(共2页)
·
宗教管理需要法治
·
解析既得利益集团
·
《权利平等与地方差异》后记
·
《比较宪法案例与评析》前言——案例的意义
·
土地征收——政府不是油门是刹车
·
死刑数量不是“国家秘密”
·
关闭打工者子弟学校是歧视性回潮
(共2页)
·
宪政改革的瓶颈与突破
(共6页)
·
《宪法学讲义》序言
·
如何防止政府“黑社会化”
·
《宪在——生活中的宪法踪迹》序言
·
民主无所谓中西
(共2页)
·
另一个值得纪念的1911
·
红领巾“绿领巾”同样侵犯表达自由
·
悦悦之死让孟子无语
·
废除高考户籍限制正当其时
·
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
(共2页)
·
如何解决随迁子女高考困局
·
萨德沃教授对话昂山素季
·
不死的殉道者——蔡定剑教授辞世周年祭
·
放宽结社才是维稳正道
·
黑砖窑是权力体制造成的道德灾区
·
“捍卫宪政院”:《法国与德国宪政》摘录
·
让参与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
《宪政原理》部分序言
2012年文章
·
《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前言片段
·
从宪法到宪政——《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导言片段
·
警惕城市歧视卷土重来
·
盛世危言:中国下个危机是生存
·
论著新编(2011版)
(共5页)
·
尊重生命,废除死刑
·
死刑不足以震慑贪官
·
用经济惩罚控制经济犯罪
·
《宪在》:宪法无所不在
·
吴英死刑案是一个基本伦理问题
·
《北大校友》采访大学招生改革
·
《律师文摘》创刊十周年庆典发言
·
宪政社会主义与82宪法的前景
(共7页)
·
土管法应该开门立法
·
腾讯问道两会
·
让“广东模式”和“重庆模式”自由竞争
·
“南巡”二十年祭
(共4页)
·
如何防止“文革”悲剧重演
·
大学行政化错在哪里
(共2页)
·
让司法塑造民族理性
(共2页)
·
宪政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共5页)
·
“文革”回潮根源在言论与出版自由缺失
·
深化法治才是改革正途
·
重构中国道德与政治哲学——《为了人的尊严》序
(共2页)
·
让网络成为官民互动的常规平台
·
如何治理中国——走向央地关系法治化
(共7页)
·
开放言论才能远离“文革”
·
如何重建尊严
(共2页)
·
认真对待尊严
(共3页)
·
尊严是贯通中西的桥梁
·
关于教育部制定随迁子女学籍地高考政策的公民建议
·
宪法有用了,改革才会变好
(共2页)
·
乌坎的启示
·
舌尖上的“两个中国”不矛盾
·
宪政民主是中国最大公约数
(共3页)
·
为什么《尊严》不谈法家
·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的困惑与消解——重新解读宪法第10条
(共6页)
·
没有“谣言”的世界比谣言更可怕
·
儒家思想是包在破布里的金子
·
中国招生考试须破除地域歧视
·
中国司法改革的走向
(共7页)
·
精英、民粹与威权——中国式自由与民主的提前对决与殊途同归
(共4页)
·
行宪之难及其超越——与刘苏里对谈录
(共3页)
·
刑诉法解释应实行司法集中制
·
维稳不能违法
·
儒家没必要反民主——回应贝淡宁教授的评论
·
中国领土诉求需融入国际法秩序
(共2页)
·
为什么研究选举——第三届世界宪政论坛开幕致辞
(共2页)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选举制度——第三届世界论坛总结
·
《预算法》修订需确立人大主导定位
·
异地高考方案应开门立法
·
中国宪法与改革方向
·
如何解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
异地高考——起步良好,任重道远
·
孔子会如何对待随迁子女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
·
宪法实施重在实质
·
“非法经营”不能成为压制言论的借口
·
当代中国的信仰结构
·
北京人如何体现高素质
·
关于刘福堂“非法(出版)经营”案的维权声明
(共3页)
·
谁在阻挠海南环保斗士的辩护权
(共2页)
·
劳教制度改革如何废旧立新
·
政改就是行宪
·
论宪法的选择适用
(共7页)
·
宪政民主是最高国家利益
(共5页)
·
上海“积分制”将制造新歧视
·
“幸福”是个错误的问题
·
从“庐山会议”看知识分子的入世与出世
·
吉林老上访户李桂荣病情恶化
·
宪政漫谈
(共2页)
·
异地高考应成为全民共识
(共2页)
·
如何走向教育公平
·
2012年论著新编
2013年文章
·
中国改革需要什么共识
(共2页)
·
学者和家长不可能“约辩”
·
从街头民主到选举民主
(共2页)
·
中央须承担推动教育公平的重任
·
宪法为你而立——北大12级新生宪法课结语
(共2页)
·
从尊严到宪政
(共4页)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儒家传统
·
只有宪政民主才能改善中日关系
·
战争从破坏新闻自由开始
·
宪法实施从废除劳教开始
·
如何以共识促改革
(共3页)
·
“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
·
中国当前的最大危险是缺乏体制共识
·
宋教仁:中国近代宪政的最后希望
·
以共识促改革
·
教育平等公民志愿者致李克强总理的公开信
·
谁来遏制地方歧视?
·
托克维尔究竟想告诉中国什么
·
“中国梦”没有标准答案
·
改革共识倡议书(新版)
(共3页)
·
青年节悼青年
·
要敢于面对中国的真问题
·
宪法序言如何写
(共2页)
·
革命是如何发生的——重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
(共4页)
·
宪政宪政,姓宪名政
·
Culture prospers only when government respects marketplace of ideas
·
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
·
叛徒还是英雄?斯诺登问题的宪法解读
(共2页)
·
没有宪政,改革是扯谈
·
如何界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
承诺是靠不住的
·
美国立宪启示
(共4页)
·
把属于言论的还给言论
·
网络言论如何“寻衅滋事”?
·
“师德”标准应当去政治化
·
堵塞言路将损害“国家形象”
·
抓薛蛮子是公权滥用的标本
·
从王书金到聂树斌——“疑罪从无”的适用错位
·
“舆论斗争”的阶段与走向
(共2页)
·
政改与经改不可分割
(共2页)
·
什么是宪政的“中国特色”
·
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
(共2页)
·
集权改革的风险
·
建构社会契约,缔造议会联邦
(共10页)
·
张千帆:吴淦(“超级低俗屠夫”)案中的法律问题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