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難過關關過,政府發力助「通關」在即 前路漫漫亦燦燦,共創特區藍圖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人員往來頻繁,更係病毒肆虐嘅「溫室」。特區政府2月3號宣佈,自2月4日零時起,除深圳灣、港珠澳大橋口岸正常通關外,其他毗鄰內地嘅陸路、鐵路口岸暫停人員通行。香港國際機場歷史上首次停止一切轉機服務,由前一年571.5萬人次嘅旅客人數下跌至188萬人次。林鄭月娥一度喺記者會上哽咽,呼籲居民莫要為咗出街「打下波(打球)」、「吃一下車仔麪(吃面)」而違反居家令,讓前線抗疫先鋒嘅心血付之東流。彼時彼刻,中國上下所有人都喺度戮力同心,對抗著疫情嘅摧殘。
喺國內抗疫任務取得巨大成效嘅今日,香港疫情被有效控制,「解封」逐步被提上議程。香港「解封」,不僅僅係社會經濟發展嘅需要,亦係陸港人民和家人團圓精神需求嘅需要。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深圳見咗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表達咗百姓對免隔離往返內地嘅期盼,韓正當場表示相關部門立刻跟進。26號,香港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去往深圳跟進逐步有序通關事宜所需條件,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陳國基,仲有香港中文大學嘅醫學教授等專家共同參與,全力推進通關進程。同時,第五份《施政報告》通篇提出共310項新措施,為通關後香港未來發展格局制定規劃打下基礎。當然,「天災人禍」依然需要引起注意,新冠疫情嘅影響與反中亂港分子嘅破壞不容小覷,「通關」路上亦有困難重重——
第一關 抵禦疫情反彈之勢,防止大規模傳染捲土重來
陸港通關後,人員往來又恢復到往日嘅繁榮景象,可密集嘅人員流動更為病毒傳播提供土壤。香港本地個案雖連續47天「清零」,但病毒毒株已出現Delta等第三代變異,可能潛在「複陽」嘅病毒攜帶者。現今內地對港區入境者嘅檢疫政策仍係隔離觀察14天,期間兩次病毒檢測均呈陰性先至可以恢復「自由」。究其原因,係香港嘅防疫標準以及疫苗接種率未達到通關條件。特區政府表示,未來將會配合創新科技局全面檢視香港疫苗推廣。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喺立法會會議上表示:特區政府將會嚴格評估抵港人士來源地,曾逗留高風險地區嘅人員必須為完成疫苗接種嘅香港居民,才可入港,曾逗留中風險地區嘅非香港居民亦需帶「苗」入港。分層管理,嚴格杜絕外來輸入,持續香港「清零」嘅狀態,逐步將防疫標準提高至通關要求。
第二關 病毒隱匿聲息 如何跟蹤是為難題
喺26號嘅疫情防控工作對接會議上,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表示,創新科技局正研發「過關碼」,但因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嘅政治制度,社會組織架構無法支持國內「行程碼」「健康碼」嘅推行。喺先前嘅防疫工作中,特區政府嘗試過類似方案,但係公眾擔心「行程碼」採用電話實名制可能會帶來私隱洩露風險,衍生騙局。針對公眾嘅疑慮,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表示,建議將「行程碼」加入「安心出行」應用程式內,市民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安裝此項功能。有入關需求嘅市民自主選擇,既尊重咗公民權利,又可以讓過關到中國內地嘅市民上載檢測和行蹤數據,讓病毒「無所遁形」。
關關難過關關過,喺政府計劃循序漸進,民眾全力配合嘅背景下,「通關」心願終將實現,明年就係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紀念,相信到嗰個時候,陸港人民能夠融化病毒所帶來嘅堅冰,手挽手共同見證呢個重要嘅日子。
(2021/10/11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