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恢复自性如来,可“无为”无不为 只要恢复自性如来,可“无为”无不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求学的人,其知见智巧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知见智巧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为不妄为,就不会有失败;因为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东西会失去。 ————《中级人生宝典(一)白话解说(2)》
今天读乾坤草的"中道感受",豁然开朗,犹如打开了又一扇心灵的窗户,可以遥望无垠的宇宙。乾坤草的"中道感受"是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和佛陀无相思维的进一步阐释,更是进一步拓展。
老子的"无为" ,佛陀的"无相",乾坤元初的"中道"都指"零态"。
什么是"零态"?"零态"就是"空灵秀"的一种状态。凡有用的东西都处在了"零态"。
测量物体重量的各式各样的"秤"都处在"0"的状态,测量电压电流的仪表其指针都处在"0"的状态,只有处在"0"的状态,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物质的本质。如果不处在"0"态,而是处在"80"或其他数字的位置上,那么,仪表所显示出来的数字不是物体的真正含义。
只有当"秤"处在"0"态,即"无为" "无相"状态时,才能"无不为",才能见到"如来",才能秤量出所有放置于其上的任何物体的重量。正如乾坤元初所言"佛性是无味的,上帝是无声的。无感受就是最大的感受。中道感受是无感受,无感受是为了能体验一切感受。"
"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感受是为了能体验一切感受,"老子、佛陀、乾坤元初站在了同一条智慧的地平线上。 ————《常处于零态(高级修炼)》
1、自然无为
以道心、佛心、基督心处理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事务和个人生活,只要自然无为,就无障碍,无滞逆,不论是前进,停止,还是后退,绕道走,均随当时当地周围环境各因素而定,不强行,逆行,与社会、群众、亲朋好友、大自然始终保持和谐,融洽状态。由于无为,不追求什么,不想得到什么,所以没有苦恼,没有麻烦,行于是,止于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表现出一种超然于物外,而又无不为的气质。群众需要你当总统,你就当总统,社会需要你当清洁工,就当清洁工,能成为亿万富翁,也不推辞,做一个农民,也心甘情愿接受,配偶想离婚,就让他离,孩子能上大学,就让他上,上不了大学,就让他干别的,今天有山珍海味,就吃,明天只有咸菜馒头白开水,也无怨恨惆怅与人对比之心,今天有豪华别墅,就住,明天只住简陋毛草房,也心安理得,人们歌颂你,赞美你,也无喜悦之心,骂你,贬你,也不生愤懑之情,这样一切的威逼利诱,违逆困穷将无法困扰左右你,久而久之,你将会心明眼亮,智慧顿生,恰如恒星,不论运行到什么空间,一如既往发光发热,又如钻石,无论镶嵌在那,永远折射出七彩光环。 ————《一、初级修炼》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正常应物,正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是名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私欲妄念,已经不生了,这就是真的清静。用那真常不变的道,来应付万事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便能得万物的道性。事来则应,心物合一,应与不应,心都清静。这就是常清净了。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已经称得上步入真道了。入了真道,便称做得道。虽称得道,实际上毫无所得。为度化众生,同达彼岸,称其为得道,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可以传圣人之道了。
大道无相,故内其摄于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真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窟;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至静不动,至和不迁,慧照十方,虚变无为,不立有无,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无极,大道之理,可明矣。
大道没有相,内表现为有;真性不妄为,外不会生妄念。如果能如自然之道,就会广无边际。万物于心,如同照镜子,不执着镜中的虚妄,就不会沉于七情六欲之魔窟;居尘世间而超脱尘世外,不为万缘变化所左右。至静寂然不动,至和不会变化,灵光普照,虚而无为,不执有,也不执于无。心非本心、法是通往道的门径而非道,都可丢弃;心空性寂,如同太虚,则可无所不容。大道的理,可以明白了。 ————《中级人生宝典(一)白话解说(4)》
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为,"无为"的最终目的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与"无我"而"处处有我"是一个道理。 ————《诸法有我--《智慧篇》四十七》
如何达无为状态?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当度众生,莫作是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要有为,必然会出错;只要有为,自性如来的那个完美结构容易出现缺陷;越有为,离本性越远;越有为,越难返朴归真。一句话,有为就难成佛。
自性如来本来就清净圆满,自性如来具足一切,能生万法,自性如来本来就是佛,只要恢复自性如来,可无为无不为。一旦想有为,就是本末倒置,离佛越远。世间只有有灵性的反物质结构和能量永恒,其余的一切都是幻化的,是昙花一现的,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缘起缘灭的,所以,一切有为法,那是一场梦幻、是泡影,是云中的雷鸣和闪电,是靠不住的。
人分浑人、俗人、凡人、贤人、仙人,浑人靠本能、俗人靠欲望、凡人靠情感、贤人靠理智、仙人靠灵性,欲望越强的人越有为,俗人是有为者,所以俗人追求的是梦幻泡影。凡人的一生被情感控制,亲朋好友、家庭家族、民族国家等等是凡人活着的目的,所以凡人也是有为者,追求的也是云中的雷鸣电闪。贤人虽然很理智,但在许多关键时刻也容易失去理智,比如金银财宝的量足够大时、权势地位足以令人羡慕时、家庭民族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时、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足以荡人心魄时,容易生起有为之心和有为之行。仙人包含圣人,仙人全靠灵性生活,不容易激动,容易看破世界之幻象,所以能静心、治心、止心、正心,很难产生有为心和有为行。佛陀释迦牟尼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越有为,生命的层次越低;越无为,生命的层次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此。
世间没有完全达到无为境界的人,即使圣人,多多少少也在有为,只不过有为的程度和广度不同而已,要百分之百达到无为境界不容易。佛教的许多高僧法师大都处在有为的状态中,普渡众生的想法和做法及想成佛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一种有为法。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不要存有"我当度众生"的念头。
到这里,有人会疑惑,雪峰你明白了有为无为的道理,怎么自己仍在有为?怎么你和生命禅院的禅院草们还想开创生命禅院时代?还想实施万教归一?
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如果告诉你我们肩负着一种使命,肯定会被看作是一种阴谋或是无稽之谈,谁知道你们有使命?我的回答是,我们把实施万教归一和开创生命禅院时代当作是一场好玩的游戏,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游戏一样,我们没把这么小的事当成是一件正儿八经的事,万教归一不归一,生命禅院时代能不能开创出来,根本不在我们的心上,饥来吃饭,困来睡眠,福来享,罪来受,就这么短暂的一生,谁还管那些闲事。
无为,无不为;无不为,无为。我们处在一种浑沌状态。————《二、明性超尘埃,当下就成佛》
(此篇选自导游的文章内容摘要)
(2020/03/17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