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院百科】辩证法
辩证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抽象学说,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事物的矛盾运动,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和特殊性的理论学说。从属性上说,辩证法属于哲学范畴,哲学包涵了辩证法,这就像意识和思维,思维属于意识范畴,意识包涵了思维,形象点说,哲学是人体,辩证法是眼睛,哲学谈的是整体,辩证法谈的是局部,哲学是广义的,辩证法是狭义的。
哲学属于科学,必须用实证来演绎和推理。若无实证,必然在逻辑上不通,逻辑上不通,所推理出的结论将是错误的,比如纯粹的唯心主义和纯粹的唯物主义都是割裂了矛盾双方的统一性,比如宗教更多地重视了唯心的一面而忽视了现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实用主义者更多地重视了存在而忽视了存在产生的基础。
生命禅院的理论体系主要以实证为主,但以前我(雪峰)更多的是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神佛仙圣的教导教诲为主要内核而展开的,这对没有信仰的人而言有点空,不仅缺乏可操作性,对宇宙时空和人生生命的认识上也缺乏科学性,就像老子对道的描述,“象帝之先”“道可道,非常道”“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精”,令人如坠雾中,似是而非,非上上智者难懂。
目录
用哲学辩证法如何指导人生呢?
心与相(象)辩证法
宇宙八大辩证法
用哲学辩证法如何指导人生呢?
“佛法无法,千变万化”“不易中变易,变易中不易”“无私才能成其私”“无我才能成就我”“一无所有,才能拥有一切”等等,是符合哲学意义上辩证法的,这是可以指导人生的。
我们现在来具体谈谈用哲学辩证法如何认识世界和指导我们的人生。
首先看哲学上认识到的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规律是说,宇宙一切事物,是由正反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这正反两个方面是对立的,是互不相容的,是针锋相对的,是水火不容的,但相悖的是,恰恰是这矛盾的双方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中,构成了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具体地说,有正必有负,有明必有暗,有真必有假,有善必有恶,有阳必有阴,有雌必有雄,有上必有下,有起必有落,有死必有生,有有形必有无形等等,等等。
这种分析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有人间必有天堂,有天堂必有地狱,有物质世界必有反物质世界,有有形的人必有无形的神灵,如此一来,我们的意识思维就不会仅仅局限于人生百年,不会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看到的这物质世界,我们的认识领域可以拓展到无限的时空中,拓展到死后,拓展到我们无法看到听到的反物质世界中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思维飞跃。由此,我们做人,不仅要重视现在,还要顾及将来,不仅要重视现实,还要顾及虚无,不仅要重视活着,还要重视死后。
再看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这个规律是说,一个事物要发生质的变化,必须要有量的积累,没有量的积累,其性质是不会变化的,当量的积累达到饱和,突破零界点时,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这个规律对指导我们的人生有莫大的价值和意义。从对立统一规律我们知道,有人必有神,既然有神,那么仙佛的存在也在情理之中,人与神佛仙是不同性质的生命,人有人性,神有神性,仙有仙性,佛有佛性,要使人性升华为神性,必须要有量的积累,且这个量的积累必须朝着神性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一点一点地积累神性,持之以恒地积累,如此,按照质量互变规律,人终究有一天必然会成为神。
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出发,就可以得出“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的结论,“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日趋灭亡的东西。”识别一个事物是不是新事物,不是看其形式和表象,而是看其本质,比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各种新型宗教,从其形式和表现上看,都是新的,但察其本质,都是在旧的窠臼中发酵出来稍微有点变异的东西,那都不是新事物。再看全球以金钱盈利为目的的新方法新措施新途径,比如传统制造业变成了信息产业或服务产业,从形式和表象上看,都是新的,但察其本质,是赚钱,依然不是新事物,因为盈利的本质没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反映和写照。我们从全球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和单身者阵容的不断壮大这个现象中会发现一个规律,家庭这种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将会不断地被另一种新形式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取代,这是客观规律,它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会因许多人的不喜欢不愿意和极力反抗而停下行进的脚步,那么,取代传统生产和生活模式的新模式将是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一旦出现,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其发展壮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必然会经历艰难曲折的考验,它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当一个人投身于新事物的发展之中,你必须要有这个经历艰难曲折的心理和精神准备,否则,新事物将会淘汰你。旧事物前途黯淡,新事物前景光明;旧事物的路越走越窄,新事物的路越走越宽。
此起彼落,此长彼消,“两级相通,物极必反”“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有横财必有横祸”“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这些都符合辩证法,既然符合辩证法,我们就要小心了,同时我们就有信心了。当我们明白了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的法则,就可以游刃有余潇洒自如地处理人生事务了,当我们不断地付出和奉献而不享受和索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积存了大量的财宝,这些财宝到哪里去了?它们就放在了来世或反物质世界里。谁将享受这些财宝?任何他人都享受不到,唯有积存财宝的人才能享受,否则,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的法则将不成立,既然它是宇宙法则,那就是必然的程序,就是说,一旦你付出了,必然会有所得,一旦得到了,必将付出,在人间付出而没有获得,那毫无疑问,你将会在下一世获得,或将去天堂获得,否则,整个宇宙就是不公正的,宇宙中就没有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现在用这三个规律探索一下,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有正必有负,有阳必有阴,这就是说有物质世界,必有反物质世界;有阳间,必有阴间;有天堂,必有地狱;有人,必有鬼;有佛,必有魔;有仙,必有精;有眼睛看得见的生命,必有眼睛看不见的生命;有唯心主义,必有唯物主义;有进化论,必然有创造论。
从对立统一规律我们还能发现,人是善恶统一体,所以不存在“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的问题。
这下好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就获悉有天堂,那我们就去天堂。
从质量互变规律看,只要量的积累足够,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改变,这就是说,只要不断地向动物学习模仿,人总有一天会变成动物;只要不断地向仙佛靠近靠近再靠近,人是能够成为仙佛的。由此可知,人也是会成为树木花鸟的,人若经常做鬼事,一定会成为鬼。
从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任何一种形态都将向更高形态演变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在否定昨天的基础上走向明天的,明天的形态是对昨天的否定,那么,后天的形态一定会否定明天的形态。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事物和社会形态必然要被明天的新事物和新的社会形态所否定,宇宙永远回不到过去,人类永远回不到过去,哲学鼻祖黑格尔说“我们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借鉴就是我们从历史中永远得不到借鉴”,为什么?因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适应过去的东西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现实,以历史的经验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人要向前看不要往后看,不要拿历史上的任何经典来评价和论说今天的现实。
由此可见,不论今天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麻烦,总有一种新的东西会解决面临的一切矛盾,这就是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明天会更好。
既然如此,那么,今天的婚姻家庭这种形态必然会被某种新型的形态所否定,人类将引来一个崭新的局面,一个崭新的世界。
心与相(象)辩证法
人本无心,心从相生,相即象,万象生心灵,无相即无心。若无电脑相,便无电脑心,若无父母相,便无父母心,若无世界相,便无世界心。凡相入目,应相生心,目中无相,便无相心,视听嗅味触,五觉若无相,便无五觉心。
万象生万心,象变心随变,不变心坦然,变多心凌乱,心乱神不居,犹似游魂曲。
心随相转,便落凡尘,日日逐相,便是俗人。心住色香味触法,难越红尘,心随相变心难闲,犹如盗贼在身边,心智若不超相看,终是悠悠一凡人。
相转心不转,便是贤人,万象随它变,我心执道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纵气象万千变化多端,心神安泰,日月朗朗。
以心转相,便是仙人,黑夜如黎明,曲折即坦途,痛苦犹甘蜜,逆境是顺境,死亡即新生,新生即死亡,惬意更惬意,难受也惬意,明晰相中意,日日弹仙曲。
以心造相,便是天仙,心灵超万象,我心自坦然,空即色,色即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诸法空相,应心生相,即心即相,即相即灭,无挂无碍,无恐无怖,无有担忧,无有烦恼,心生处皆青山绿水,心寂时总绵绵愉悦。
心生法相,便是桎梏,佛法无法,千变万化,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若执法相,便是死趣,若无法相,便是灵活,活灵活现,万象生妙趣。
心存非法相,便生傲慢步入邪魔道,宇宙处处显佛法,佛法千古如斯,从心所欲若逾矩,便处处戈矛,时时争斗,纵有万变神通,也在地狱中煎熬。
以上所言,似乎矛盾,矛盾不矛盾,现境界不同,若处一隅,处处矛盾,若浑沌生心,绝无矛盾。
心法相法,奥妙无穷,神通变化,就在其中,心法即意识,相法即结构,往复颠倒,能量随应,禅院大门,即将关闭,留此一法,供君游戏。
宇宙八大辩证法
太极思维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一切是阴阳对称对立统一的,对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为另一方存在的条件,对立的一方消失,自身也会消失,在一定的范围内,此消彼长,此衰彼盛,两极相通,物极必反。
“知其雄,守其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阴阳互根。”“穷则反,终则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对立双方的生长衰亡成住坏空是辩证关系。
宇宙中存在八大辩证法。即:空即色,色即空;穷则反,终则始;微则著,细则大;生死互根,阴盛阳衰;无则有,有则无;心灭性显,心生性隐;动静相宜,明晦相依;正反对称,比例制约。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