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院百科】生命的轮回
生命的轮回
生命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法消失,因为生命的本质是有灵性的反物质结构,有灵性的反物质结构是无法被消灭的,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
生命轮回是生命体系全部建立起来后才开始运行的,其中包括了人这一生命形态。
生命轮回转化的本质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命之门有12道:天界、极乐界、万年界、千年界、人间、阴阳两界间、家畜界、动物界、植物界、阴间、冰冻层、火炼层。
天界虽然是生命的一道门,但人是很难进入的,阴阳两界间虽然也是一道门,但只是短暂停留,所以作为人选择的门实际上只有10道,即:极乐界、万年界、千年界、人间、家畜界、动物界、植物界、阴间、冰冻层、火炼层。
人在灵觉没有开启前,他的命运完全是一条固定的轨迹,人的灵觉开启之后,命运就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目录
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
生命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法消失
生命不死,只有轮回转化
生命轮回的10个空间
生命轮回概要
有关生命和生命轮回的八个小秘密
一、生命的总数是个定数
二、生命的层次越低数量越庞大
三、“坏人”肯定比“好人”多
四、生命轮回到下界容易,升华到上界难
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六、生命的去向由“死”时的意识决定
七、生命轮回的印记
八、“孟婆汤”的奥妙
关于生命轮回的几个问答
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
生命是1+1=1。
上帝没有主宰我们的生命。
轮回转化瞬间发生,中间没有过程。
各大宗教关于末日审判的观点是错的。
生命没有末日。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站。
人生的过程就是写一封传真件的过程,
生命可以被“传真”。
生命轮回转化的本质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命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法消失
从本质上讲,宇宙中只有能量和生命,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东西。
带灵性的反物质结构吸收了能量,就具有了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有了意识,就出现了千万种物质的表现形式。
一切的物质都来源于能量,最后又回归于能量。
所有的生命都来源于结构,最后又回归于结构。
宇宙中的总能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空间中生命的总数量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能量的总量和生命的数量是个比例关系,是个常数。
新生命可以被再创造,但有个饱和度,达到饱和后,再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
生命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法消失,因为生命的本质是有灵性的反物质结构,有灵性的反物质结构是无法被消灭的,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
地球上人的数量增加了,动植物的数量就会相应地减少,千年界人仙的数量增加了,人间的人的数量就会相应地减少,依次类推。
生命不死,只有轮回转化
生命真的不死吗?生命真的是轮回转化的吗?
生命真的不死,死的只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我们看到一个人死了,并不是这个人的生命死了,而只是这个人生命的载体死了。就像我们住的一间房子,我们搬家了,住进了另一所新居,原来的这间房子就没用了,就“死”了,不能因为我们搬家了,原来的房子空了,就说我们死了。
我们要从河的这面到对面去,怎么办?就造一只舟或租一艘船,我们上船,让船载着我们向河对岸划去,一旦靠岸,我们就弃船上岸,船的使命完成了,而我们上岸继续向远方走去。
我们就是生命,船就是我们的肉体,人生就是那条河,我们借助于肉体这条船驶进人生这条大河,向对岸划去,待靠了岸,我们就丢弃肉体这条船,继续我们的旅行。
我们点一支蜡烛,最后蜡烛燃尽,蜡烛“死”了吗?
蜡烛的表面形式确实是“死”了,再不存在了,可是蜡烛的本质——能量转化了,进入了大气或其它物体里面,并没有“死”。
我们吃一个苹果,把它一口一口地嚼碎,咽进肚里,最后只剩下果核,苹果上哪儿去了?苹果“死”了吗?
苹果的表现形式不存在了,是“死”了,可是苹果的本质——能量却转化了,转化成了我们体内的营养。
在大太阳底下,我们放置一碟水,过了几个小时,碟子里面的水不见了,水上哪儿去了?水“死”了吗?
水没有“死”,死的只是水的一种表现形式,水的本质转化成了水汽,上升到了天空中,等遇上冷气流,再以雨雪的形式降了下来。水在不断地循环(轮回)着,水如果能“死”,地球上的水早已枯竭了。
实际上,每个人在心理平静时,有时候会突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对某件事或某个物体或某个地方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时候会瞬间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因为这是你潜意识中对前世生存过的环境的一种瞬间记忆反映。
有的人到了一个从来也没有去过的陌生地方,突然会有一种对此地此景好象熟悉的感觉,这个感觉证明了他前世在此地曾经生活或工作过。
一般来讲,前世是人,转化轮回后又成了人的人都有这种感受,若前几世不是人,是从其它生命形态转化轮回到人间的人,这样的感觉一般是没有的。
现在的时代,由于发展变化太快,环境变迁太大,要想重温前世的环境,相对就困难多了。
有极个别的人,意识中经常出现幻景,对“虚无缥缈”的空间非常敏感,这证明他的前世生活的环境不是地球人间,很可能是千年界或万年界,甚至是极乐界。
灵性越高的人对生命本质的感受越强,灵性越迟钝的人对生命本质的感受越弱。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种现象,永恒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实质无所谓生死,只是轮回转化而已,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铁的事实。
生命轮回的10个空间
生命是在以下的10个空间中轮回转化的。
极乐界、万年界、千年界、人间、家畜界、动物界、植物界、阴间、冰冻层、火炼层。
浑沌界仅指能量聚合的空间,清凉界是上帝的地方,
天界是神的地方,
阴极黑洞体只是宇宙中高级生命魔的监牢,
阳极黑洞体只是生命临时转化(投胎)的地方,
梦境界是所有空间中的生命过去未来的演示场,
昆虫界和细菌界包括植物中的草构成的生命界是另一性质的生命轮回转化空间。
生命轮回概要
若没有外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会永恒匀速地沿着起初的方向直线运行,但这仅仅是理论,实际是,没有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任何物体都或多或少遭受着外力的牵引和制约,当各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之后,物体的运动就形成了固定的运行轨道,这就是物体的命运。
人在灵觉没有开启前,他的命运完全是一条固定的轨迹,就像天文学家能准确预测行星运行轨道那样,智慧的"算命先生"完全可以预测出某个人未来的生命走向。
人的灵觉开启之后,命运就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再伟大的“算命先生”也推测不出其人生命的走向,因为灵觉开启后的人随时会变化,瞬间可以千变万化,我们修行修炼就是在开启灵觉,所谓开悟就是开启了自身的灵觉。
生命轮回的概要标准:
至爱者:升华为天仙
至善者:升华为佛
至乐者:升华为神仙
至健者:升华为陆地仙
至慈者:升华为人仙
尽忠者:超升贵道
行孝者:再生福道
公平者:再返人道
积德者:转生富道
懵懂者:转往动物界
冷漠者:往生植物界
恶毒者:沉沦鬼道
霸道者:降沦冰冻层
残忍者:降入火炼层
有关生命和生命轮回的八个小秘密
一、生命的总数是个定数
在地球宇宙内,生命的总数是个定数,不是变数,也就是说,生命的总数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生命轮回现象,这就像地球上水的总量,水的总量是定数,如果某个地方干旱,并不是地球上的水减少了,如果某个地方发生洪涝,并不是地球上增加了水。
一碗水,让其在太阳下蒸发,最后碗里的水不见了,是不是说这些水都“死”掉了?当然不是,它们轮回转化了,云飘来,从云中降下雨,是不是说多“生”出了水?当然不是,它们只是轮回到大地而已,除非地球的整个体系发生变化,否则,地球上水的总量永远不变,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只是在轮回变化而已,它们或许轮回到了冰山上,或许轮回到了大海里,或许轮回到了大地中,或许轮回到了云雾中,千载如斯,生生不息。
地球上人的数量增加了,是不是说诞生了新的生命?当然不是,新的生命并没有诞生,这些所谓的“新生命”只是从其他空间轮回转化到地球人间而已,地球上的人数增加了,那么,动物界生命的数量可能减少了,动物界生命增加了,人类的数量可能减少了,地狱里的生命减少了,动物界生命可能增加了。
如果某段时期地球上人的数量突然大幅度减少了,那么,那些生命上哪去了?是“死”了吗?当然没有消失,他们或许去了天堂,或许去了地狱,或许去了植物层,或许去了动物层,或许去了家畜界,总之,地球宇宙内生命的数量就像地球上水的总量那样保持不变。
二、生命的层次越低数量越庞大
昆虫的数量肯定比飞鸟的数量庞大,草的数量肯定比食草动物的数量庞大,食草动物的数量肯定比食肉动物的数量庞大,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数量肯定比人类的数量庞大,地狱的生命肯定比天堂的生命数量庞大,人的数量肯定比仙界仙的数量庞大。
此处引出一个问题,仙岛群岛洲天仙的数量比人间人的数量庞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目前而言,仙岛群岛洲天仙的数量是两百亿,而地球上人的数量仅仅是七十亿,这个现象怎么违背了“生命的层次越低,数量越庞大”这个法则呢?
其实,这个现象并没有违背基本法则,从静态看,天仙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庞大,从动态看,依然是人的数量比天仙的数量庞大,在几亿年的时光里,天仙的数量基本没有变化,而几亿年间,人的数量是几千亿上万亿。
“物以稀为贵”,生命同样以“稀”为贵。所以基督耶稣告诉我们众人所走的路通向死亡(下界),唯有少数人所走的路通向永生(上界),从这个道理而言,当一个人的观点与大众相同,那么,他走的路通往下界,大众向西走,你也向西走,那么,肯定通往下界,只有“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闲”的人才有希望走向上界。
三、“坏人”肯定比“好人”多
根据生命的层次越低其数量越庞大原理,可以推算,“坏人”的数量肯定比“好人”多,也就是说,浑人的数量比俗人多,俗人的数量比凡人多,凡人的数量比贤人多,贤人的数量比仙人多,这就像人类社会,群众的数量比镇长多,镇长的数量比县长多,县长的数量比市长多,市长的数量比省长多,省长的数量比部长多,部长的数量比总理多,总理的数量比总统多。如果不是这样,必然混乱无序。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