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番禺同鄉總會慶祝民國一百週年特刊序 香港番禺同鄉總會慶祝民國一百週年特刊序
南粵古縣,首推番禺。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新設南海郡,番禺為南海郡屬下首縣兼郡治所在地。由秦至漢,番禺係南方重要港市,《史記‧貨殖列傳》有云「番禺亦其一都會也」,列為全國九大都會之一。當年縣境範圍寬廣,自漢到清,先後析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縣市和香港、澳門地區。
自秦、漢至民國前期,番禺常為地方一、二級政權所在地,境處廣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為南越、南漢、南明之首都,三朝十主,凡148年。由隋至宋,兩度撤番禺併入南海,共約110年。明代至民國前期,番禺與南海分東西兩半管治廣州。1921年廣州正式建市,番禺縣署於1945年遷至市橋。
番禺建縣兩千多年間,人文薈萃,代有精英。東漢楊孚,係粵詩始祖﹔南宋探花李昴英,屢鬥權奸,名重南粵﹔宋末狀元張鎮孫,憂國憂民,率部抗擊蒙元南侵;明季才子黎遂球,詩冠群英,率軍抗擊南下清兵,陣亡贛州﹔明末遺民屈大均,以反清復明為己任,成嶺南三大家中巨擘;清初狀元莊有慕,歷任江浙巡撫,疏河築堤,譽滿江南。清末詩人張維屏所作《三元里》、《三將軍歌》等,壯懷激烈,成不朽史詩;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獻身中日黃海之戰,壯烈犧牲。
自唐至清的歷代科舉考試中,粵籍人氏考中狀元、榜眼、探花者共十七人,其中番禺就有六人。
近百年來,番禺地處抗擊外敵入侵之前沿,譜寫可歌可泣史蹟。鴉片戰爭期間,駐守虎門橫擋島之官兵,奮勇抗擊入侵英軍;廣州北郭三元朝左抗英戰鬥,係近代中國人民首次自發性武裝抗擊外敵入侵的鬥爭;1854年縣民甘先、陳顯良等天地會首領配合太平天國起義,曾圍困廣州達數月之久。辛亥革命前,縣民胡漢民、朱執信、黃世仲、許崇智、陳少白、古應芬等,追隨國父 孫中山先生發難廣州,史堅如等慷慨赴死、壯烈成仁。
廣州、番禺素為通商口岸,鄰近港澳,較早接觸西方文明,得風氣之先。民國百年之間,學者名流出類拔萃者,如繁星璀燦,諸如音樂家冼星海,畫壇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文學家黃世仲、潘飛聲、陳殘雲、淩叔華,書畫家葉恭綽、趙少昂、關良,教育家李卓敏,慈善家高可甯,古文字學家商衍鎏商承祚父子、生物學家彭加木等等,數不勝數,凡吾邑民,無不與有榮焉!
耀興不才,童年即兵,親歷抗日、戡亂戰事,轉戰南北,歷事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第63軍軍長張瑞貴、第186師師長張澤琛、廣州市警備司令葉肇、廣州綏署公署副主任陳策、廣州衛戍總司令李及蘭等長官,戮力戰陣。民三十九年避秦來港退隱園林,猶遙尊領袖,擁護國策,熱心社會公益,歷任香港番禺同鄉總會理事長、香港黃埔軍校同學會名譽會長以及廿多個自由社團常務理監事;自民國八十五年以來長期擔任粉嶺區各社團暨各界自由人士聯合委員會主席。值此中華民國建國一百週年四海歡騰萬眾喜慶之際,茲特籌款編印《中華民國建國壹百週年紀念特刊》,用以回顧中華民國光輝百年歷程,表彰開國元勳,追念革命烈士,揄揚藝文教育各界俊彥,祈子孫後裔世世代代毋忘故國,永遠奉中華民國為正朔,牢記國父 孫中山先生「和平,奮鬥,救中國」之遺訓,則吾國吾民幸甚,社稷幸甚!
八七老翁
蘇耀興
中華民國一百年四月十四日於香港
(2011/07/14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