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甘于失败巫统激进份子和马来至上极端份子,上街挑衅胜选庆祝的华人,利用种族暴动导致513事件的发生
anneleefm :
[不甘于失败巫统激进份子和马来至上极端份子,上街挑衅胜选庆祝的华人,
利用种族暴动导致513事件的发生]
From the history
..we know that 巫统激进份子和马来至上极端份子 lowest standard level, what should you do or do you has any idea to fight back?
Do you want to change the history?
Are you ready to be Prime Minister
or continue to be a “社会契约”[巫统]魁儡的奴隶走狗?
[“社会契约论”完全就是说好听一点的种族歧视,
而巫统的政府将会采用内安法令捉拿有有反对性言论的华人
和利用教育洗脑华人作一个快乐的奴隶。
在巫统走狗马华公会的分裂华人团结之下,
马来西亚华人成为马来服适马来人的次等公民,
马来人享种种特权马来西亚华人被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
For what i read this message .. you better change [马来] word to [巫统] ..
please forget about the word as [马来] .....
because [巫统] is not 马来人的政府
..[巫统] is Indonesian face ..Philipino face 人的政府!!!! Understand!!!
政治参与
主条目:马来西亚华人政治
巫统利用其个人政治利益利诱其他族裔政党领袖出卖所属的族群,给予成员党几席部长位置,
来做政治交换,或设法使华族政治领袖内斗,以华治华,例如马华公会前会长陈修信就是典型例子(详情可翻阅李光耀回忆录上册新马分家章节),加之[巫统]政权利用华人息事宁人怕事的心态,
加以分化华人在政治上的力量,这使得国民阵线成为马来西亚尽管腐败且非主著国民权益严重受损的情况,尤其是华族,却还能长期执政的执政党联盟。
1969 年5月13日,华人不满马来特权的情绪终于在选举中华人为主的民政党大胜,
[巫统]魁儡马华公会大败,马华公会宣布退出巫统为主的执政联盟,
不甘于失败巫统激进份子和马来至上极端份子,上街挑衅胜选庆祝的华人,
利用种族暴动导致513事件的发生,在暴动中华人的生命财产无法获得保障,只好向巫统求和,
吞食了华人在选举中胜选的成果,马华公会重新加入执政联盟,
代价为一连串独厚马来民族不公义的新经济政策,从此马来西亚的华裔和印裔国民成为次等公民。
“社会契约论”
主条目:社会契约论
某一些巫统的政治人物经常使用“社会契约论”以致捍卫马来人至上的原则(请参看英语: Social contract (Malaysia) 马来西亚社会契约)。一般有关于“社会契约论”的说法是提及有关给予非马来人公民身份,和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其中赠于马来人特殊权利和特权。
“社会契约论”遭到人民和政治家等的大量批评,相反地,这些批评却遭到巫统的反对。
一般上,如果有人质疑马来人至上,就是等于“挑战马来人的特权”和“煽动性言论”等等,
实际上占多数的马来人利用此法欺压华人,一但有人讨战“社会契约论”马来当局可以利用内部安全法迫害逮补抗议者轨与无期限拘留,所以大多数华人嘘寒若噤敢怒不敢言,“社会契约论”完全就是说好听一点的种族歧视,而[巫统]将会采用内安法令捉拿有有反对性言论的华人和利用教育洗脑华人作一个快乐的奴隶。 在[巫统]走狗马华公会的分裂华人团结之下,马来西亚华人成为马来服适马来人的次等公民,马来人享种种特权马来西亚华人被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
-------- -------------- -------------
1.
馬來西亞華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轉為繁體網頁 - Translate this page ]
馬來西亞華人(或马来西亚籍华裔、华裔馬來西亞人)
指明清至民国數百年來自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
海南等省迁徙至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华人为马来西亚除马来族以外的第 ...
历史 - 人口 - 语言 - 宗教
zh.wikipedia.org/wiki/馬來西亞華人 - Cached - Similar
马来西亚华人(或马来西亚籍华裔、华裔马来西亚人[注 1])指明清至民国数百年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迁徙至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3]。华人为马来西亚除马来族以外的第二大族群,总人口618.7万人(2005年),占马国总人口的25.7%(2001年),主要分布于 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其中槟州华人63.55万人,占该州总人口的 42.5%(2006年),是唯一华族人口占多数的州。
目录
[隐藏]
* 1 历史
* 2 人口
* 3 语言
* 4 宗教
* 5 文化
o 5.1 媒体
* 6 教育
o 6.1 国家教育政策
o 6.2 华语教育
o 6.3 基础教育
o 6.4 高等教育
o 6.5 人才流失
* 7 经济
* 8 社团
* 9 政治参与
* 10 社会地位
o 10.1 公民权
o 10.2 “社会契约论”
o 10.3 种族歧视
* 11 对国家的贡献
* 12 与中国的交往
* 13 杰出和知名人士
o 13.1 艺术与设计
o 13.2 教育界
o 13.3 企业
o 13.4 医界
o 13.5 科学界
o 13.6 文学.作家
o 13.7 政治
o 13.8 娱乐
o 13.9 体育
* 14 相关条目
* 15 注释
* 16 参考资料
* 17 外部连接
[编辑] 历史
马六甲三宝庙
主条目:马来西亚历史和马来西亚华人史
据《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汉朝日南郡朱吾县居民不满县吏苛政,逃至马来半岛屈都昆[4]。
据中国古籍记载,于唐朝时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新唐书》记载,吉兰丹在667,669年向唐朝献方物;柔佛是商人往来凑集之地,年年都有商人乘船到广州。[5]。当时唐人主要是暂居经商,并无大量定居。
元朝时马来半岛古国龙牙门已有中国人和当地人通婚杂居。[6]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明史称为满剌加)停留,后来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与此同时,伊斯兰教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也促使回民与华人在马六甲的活动日益增加[来源请求]。
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繁衍开来。此时开始,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为组成马六甲重要的一个民族。明朝衰弱后,这些通婚华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明朝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 ——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种大明的风俗仪式。
清朝时期,许多不愿投降的反清义士也逃到南海一代[来源请求] 。嘉庆年间广东嘉应显人叶来,流寓新加坡。嘉庆末年,柔佛王下令驱逐华人。柔佛华人推举叶来为首,率领众人战胜柔佛王;叶来更购买军械,遣人返国,纠集嘉应县及邻村族人万余,渡海到柔佛,血战八年,平定柔佛全境。其时槟榔屿华人,与土人冲突,叶来率众助战,三年平定槟榔屿。后叶来自量不敌英国势力,将此二地主权交与英国,自保土地所有权[7]。光绪初年在雪兰莪和霹雳州采锡矿的华工有十几万人。雪兰莪王待华工苛刻,华工奋勇战斗,平定雪兰莪。其时霹雳州华人也平定霹雳[8]。
而华人大量移民今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清廷承认国民前往海外谋生的权利,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或称为苦力)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后,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这时期马来半岛的华人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
到了1929 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英殖民政府停止输入中国劳工[来源请求]。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值马共叛乱,移民条例收紧,中国来马的移民潮基本上停止。此后,华人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与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编辑] 人口
主条目:马来西亚华族人口和峇峇娘惹
2008年马来西亚国会选区华人与土著选民的人口比例分布
■越偏红则表示华人所占比例越高
■越偏蓝则表示土著所占比例越高
■越偏紫则表示两者比例相当
■颜色越淡则表示其他种族(如印度裔)所占比例越高
马来西亚的华族独立初期原本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大约35%,但由于出生率较低,现在已经降到24%左右。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七十年代以后,有大量的马来西亚华人移居或长居发达西方国家或台湾、新加坡、日本等等。现今人数有六百多万。仍是该国第二大族群,次于马来族(60%包括原住民/土族),而多印度裔一倍半。至于在一些城市里,如新山、槟城、怡保、巴生、马六甲、古晋、诗巫,华族的比重就要高得多,一般都超过半数。籍贯可分为福建、广东、客家、潮州、福州、兴化、海南等。另外有部分大马华族长期受马来和其他文化影响而形成了新的华人族群,称为峇峇娘惹或土生华人。
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的数据显示,在1957年,华人人口比例约为全国总人口的40%,而到了2001年已下降至25.7%,预测到2021年将降至 21.3%。原因之一是华人是注重对子女的培养与教育,以应对未来挑战,而不愿因“多生粗养”来承受过多经济的压力。因此,相对富裕的阶层或知识水平较高者都不愿多生孩子,在乡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准不高,一般孩子较多[9]。 事实上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在经济和教育上的歧视待遇,始有能力者皆希望举家迁往外地,另外马来政权多年来基于选举考量给予一百多万印尼移民土著身分和公民权也是华人比例下降的原因,这些都是马来当局密而不宣的事实。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