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评传 第九章 毕汝谐
按:1988年, 毕汝谐利用暑期完成了<<周恩来评传>>(笔名方里,台湾水牛出版社,精装本,列文史丛书第76 种),这是世上已知的第一部从双重人格角度剖析周恩来生平的著作,比高文谦先生的“晚年周恩来”早了十几年!
兹命助理汪先生全文打字,以供网众参考. 全文较长,分多次推出.
第九章、中共立国初期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金碧辉煌的城楼.
毛泽东照本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诞生后,周恩来身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其时,干戈方休,他面对是一个破烂不堪的摊子.
抗日战争以来,中国长期处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之中.从抗战初期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上涨了八万五千多亿倍.中共立国后,由于财政需要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不统一,新政权仍然依靠发行钞票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物价仍然大幅度上涨.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于一九五零年二月召开全国财政会议.该会详细地讨论了全国财政收支、贸易、粮食、金融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决定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三月三日,政务院据此作出了有关决定.几个月后,金融物价趋于稳定.
为了巩固新政权,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前往苏俄朝圣,与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内,则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思想改造运动”等一系列政治运动.
前已交代,斯大林对中共党内具有国际背景之党魁较为欣赏,而对毛泽东一类的土共则取排斥态度.他对蒋介石颇有好感,而对中共在国共大内战中的前景持悲观态度.甚至到了解放军强渡长江前夕,他还希望毛泽东就此止步,与国民政府隔江而治,不要再打下去,凭着一个独裁者对同类的排斥感,斯大林不希望共产党世界出现另一个巨头.
毛泽东则对斯大林极谦恭而心实不服.他写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指挥大军南下.
中共立国后,斯大林任命原驻国民政府的武官罗申少将为首任新中国大使,这无疑又是一个傲慢无礼的表示.
为了表达对苏俄的忠诚,毛泽东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前往苏俄,拜斯大林七十岁之寿.而后,又滞留苏达两个月之久.并召电周恩来赴苏周恩来陪同毛泽东晋见斯大林,表白忠诚终于使斯大林相信了毛泽东俯首称臣的诚意,然而,这次会晤却也为毛泽东决心以全部家当大打韩战埋下了挈机.
一九五零年二月十四日,周恩来作为中方全权代表,同苏俄外交部长维辛斯基共同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从此,新中国以结盟形式成为以苏为首的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主要成员.
笔者认为,此系毛泽东周恩来所犯下的图一时之苟安、而贻多年之大害的战略错误.
一九五零年初,新中国派出由解放军原班人马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美国军队一见高低.
当时,关于新中国是否介入韩战问题中共高层意见分歧.鹰派主战,鸽派反战,争执不下.最后毛泽东拍板,委派彭德怀率军入韩.
周恩来在此一重大问题上不表态,待毛泽东表态后,亦同声唱和.
作为新中国的发言人,周恩来屡次发表声明、谈话,表达了新中国对韩战的强硬立场.
韩战是一场残酷、惨烈的战争.战争的结局并未改变政治的版图,朝鲜半岛依然以三八度线一分为二,东西两大阵营亦依然以此对峙.然而,于新中国而言,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深远的:
一、将近百万中华健儿非死即伤.
二、承担了巨额军事外债.而苏俄索债分文必计.
三、台湾问题永久化,美军协防台湾.
四、中国大陆与美国的敌对关系持续了二十年之久.
然而,毛泽东却有另一套看法.毛泽东是个永远不安于现状的大造反家,新中国成立之始,他已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功,摩拳擦掌地准备改变旧世界,建立新秩序.
毛泽东的长子死于韩战之中.他似乎对此并不十分悲伤.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封建思想在毛泽东脑中根深蒂固.
与韩战争同时进行的,是国内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是毛泽东延揽人心的行之有效的法宝.
一九五零年六月三十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
所谓“土地改革”,就是中共在苏维埃时期所实行的“土地革命”,实际上是农村中激烈而恐怖的暴力斗争.
毛泽东为农村土地改革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争取中农、孤立富农、消灭地主”的斗争策略.
土地改革进行过程中,一般地主因畏于斗争都愿自动将田地交出,听由农民分配.但是毛泽东坚决反对“和平土改”,坚持以阶级斗争的狂风骤雨横扫农村,致使农村大量流血,死亡地主难计其数.
相形之下,蒋介石退至台湾后,实行了和平土改的政策,效果良好.
历史的评价是蒋法优,而毛法劣.
中国大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三年结束;有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平白分得七亿市亩的土地,他们对于新政权自然是竭诚拥护,成为新政权在农村的依靠力量.
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旨意布置土地改革运动,他说: “任何剥削阶级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地主阶级绝不是例外.地主阶级中现有一些人,正在制造反对土地改革和土地改革法的‘理论’,对于这种理论应当加以坚决的驳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斗争.”
所谓“驳斥”,自然只是周恩来习以为常使用的外交辞令而已.
接下来,是杀人立威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一日,毛泽东签署了一项“严惩反革命条例”,作为镇压反革命运动的依据.全文共二十一条,其中定刑的十条条文,每条都规定可处死刑.公开反共者固在可杀之列,就连不满征粮、征税、征兵以及对新政权持有异议者,皆可处死,并且不准上诉.
周恩来早年留欧,曾经亲睹法治国家的真实情况,目睹镇压反革命的宁错勿纵的血腥做法,心中想必有一本是非账目.然而,在他身上,党性已对人性占有压倒优势,他绝不会出面说一句公道话.
其后是“三反五反运动”.打击对象是新中国国旗上的一颗小星---民族资产阶级.周恩来于一九五二年一月五日,在政协常委会上谈话,号召全社会动员起来,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所谓腐朽黑暗的一面进行斗争.
三反五反运动使新政权获得旧人民币五十万亿元,约合美金二十亿元.但其扩大化的方式却造成了许多自杀、他杀事件,令工商业者言之寒心.
同时又展开“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这一运动是对明文载于“共同纲领”的“思想自由”的否定.
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平津两地大学教授学者共一千余人齐集北平,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向他们作五小时之久的“学习动员”报告.
随后成立了“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委员会”,各地亦纷纷效尤,展开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这实际上是对高中级知识分子的一次强迫性的洗脑运动.曾经受过法兰西自由思想熏陶的周恩来,自然懂得人生来便应享有言论和思想的自由,然事关党的利益,则一切皆可置诸脑后.
如同其他政治运动一样,思想改造运动也是采取群众路线的方式.先选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反面典型”,利用开大会,出专刊,对其进行激烈的思想围攻,迫其低头认错,全面否定自己.
文人雅士发出如此哀鸣---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金岳霖: “我快六十了,我从前是有罪过的人,从现在起,我要做个新人.”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戴芳澜: “这样初步清算自己之后,感到异常痛苦,因为生命的一大半算白过了,过去的努力是白费了.”
在此次运动中,当局还以“武训传事件”、 “批判胡适思想”等题目推波助澜.
胡适是中国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学者,青年毛泽东曾是他的崇拜者.但由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是专制制度的大敌,故遭壮年毛泽东的忌恨.特发起对胡适学术思想的批判.
在这次运动中,许多著名学者如梁漱溟、冯友兰、张东荪、傅鹰、李长之、陈垣、马大猷、茅以升等都遭受痛苦的折磨,丧失了人性的尊严.
中共立国初期大开杀戒,一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但更甚于历朝者,是强求意识形态的统一,思想方法的一致.当高中级知识分子恍然发现他们在新中国所享有的自由甚至不及在国民政府统治下时,已经晚矣!
前述诸种政治运动历时四年,大张旗鼓.但是毛泽东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还同时进行了“民主改革运动”、 “宗教革新运动”、 “推行新婚姻法运动”等几项措施.这也是以破坏原有社会制度、巩固新政权统治为目的,只不过相对而言比较温和罢了.
其中颇遭非议的是对宗教信仰的打击和迫害.由于毛泽东不能容忍任何非共组织的存在,故发动“宗教革新运动”.以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例,它们传入中国时间虽短,却在国际间有雄厚势力.毛泽东大打韩战之际,利用一位红色神甫王良佐等,提出宗教应该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政策.
周恩来随后批发了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方针的决定”,从此,中国大陆的此类机关尽被没收,中外籍神职人士均遭程度不等的迫害.至于后来为此做出平反决定,则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中共立国初期,毛泽东在周恩来的辅佐下,稳定了最初的局面;对内制止了经济频于崩溃的混乱情势,给绝大多数人民带来了基本的温饱.对外则在韩战中与强大的美国军队打成平手,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然而,人民最基本的人权却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剥夺,一个红色帝国的雏形已见.
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苏俄大独裁者斯大林病逝.毛泽东表面上如丧考妣,内心却暗自欣幸.几十年来,苏俄以太上皇自居,指挥留俄派压得毛泽东几乎喘不过气来,斯大林之死给他以清算宿账的机会.
这一次,毛泽东没有像几乎所有共产党最高领导人那样亲赴莫斯科,陪着斯大林的棺材走路,而是安居紫禁城,静观斯大林消失后的苏俄高层的权力斗争.
毛泽东不去莫斯科,这一苦差自然非周恩来莫属.周恩来不辱君命,泪洒克里姆林宫,给苏俄巨头留下完美印象.
在中国历史上,新朝初立,总有一些老功臣因不好安排而受诛.毛朝亦不例外.一九五三年,韩战争停火,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上马,毛泽东审时度势,对其共同打江山的党内战友举起屠刀.
这一次,是高岗、饶漱石等被推上了中共党内斗争的祭坛.
高岗原籍陕北,绰号高大麻子.他原是刘志丹的得力助手,和毛泽东一样,高岗也受过师范教育.
毛泽东率领残部来到陕北,鸠占鹊巢,割据一方.为了笼络陕北红军的力量,便对高岗不断提拔,委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会的副议长,而中共立国后,则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