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五百年前就有口述歷史 兩千五百年前就有口述歷史
近些年潮流興口述歷史,唐德剛氏說「我所做的中國口述歷史就成了世界最早的中國口述歷史(註1)」這是夜郎自大。且不談銷售幾百萬冊的廢帝溥儀口述、李文達整理的《我的前半生》,我們的萬世師表孔老夫子向來自稱「述而不作」,他的傳世之作《論語》由他口述,經徒子徒孫記錄成文,比唐德剛氏早了兩千五百多年,唐氏怎能自誇「最早」呢?像《春秋》所記的唐堯虞舜歷史也都是傳聞,如《禮記‧檀弓》所記孔子合葬父母、孔子修墓、苛政猛于虎、魯穆公罷市求雨、晉獻公殺太子申生以及《左傳》所說的衛懿公好鶴亡國、晉楚城濮之戰、崔抒弒齊莊公、黃池之盟等等也都是典型的口述歷史。
上述《論語》、《尚書》等只是描述了人生的一個片斷,到了西漢年間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其中七十篇列傳盡皆涵蓋傳主的整個人生,按太史公執筆的年限對照各該傳主的生卒年代,我們可以肯定有一半是他道聽途說,甚至是輾轉流傳的,是他根據那些口述史料編寫成文的。太史公本人也不諱言這一點,例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贊曰:
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爲余道知如是。
太史公坦承,他所寫的《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是聽公孫季功和董生說的,而公董二人又是聽夏無且大夫說的。既然夏是秦王的御醫,在事發時夏用藥囊毆打荊軻以護衛秦王,其口述情節當屬可信。
又如《史記‧項羽本紀贊》有云:
太史公曰:吾聞周生(漢時儒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明顯表白所謂重瞳的面貌特徵是聽來的。在項羽本紀中有這么一句: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查太史公執筆的年代與項羽叔姪偷窺秦始皇的年代相差一百十幾年,相當於四個世代,他絕不可能親耳聽到這一段叔姪對話。然這類傳記的情節,經過作者的誇張想象、修飾補充,也許比什麽《起居註》、《實錄》之類的文章更爲真實、更接近歷史的本質。
清代傑出的史學評論家章學誠(1738——1801)在《周筤谷別傳》中談及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應直隸永清縣知事之邀纂修該縣縣誌。他爲了將該縣貞節孝烈婦女們的事蹟採入縣誌的列女傳中,而又不滿意一般方志列女傳的體例,以爲文多雷同,使觀者無所興感。因此,他特別親訪永清縣貞節孝烈的婦女中見存者「安車迎至館中,俾自述其生平,其不願至者,或走訪其家,以禮相見,引端究緒,其間悲歡情樂,殆于人心如面之不同也。前後接見五十餘人,余皆詳爲之傳,其文隨人更易,不復爲方志公家之言(註2)」,幸所寫的傳記,和通常州縣地方誌的列女列傳寥寥數十、百字,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刻板文章大不相同,這不正是今日中外流行的口述歷史oral history嗎?章學誠這一偉大發明比唐德剛氏在哥大的錄音訪問早了近二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