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叢刊掛名者多出力者少 文史叢刊掛名者多出力者少
還有更大部頭的文史叢刊——一九九八年五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下令文史資料委員會調動大陸各地五百多位文史工作者和特邀專家,經三年多篩選編輯,于二○○二年九月推出了一部精裝廿五冊三千五百萬字的《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售價三千二百元,然舛錯頗多。譬如,回憶張發奎的長文,至少有兩篇稱張一九五二年死於香港。其實張發奎正是五十年代香港的風雲人物,他所倡導的反共反蔣第三勢力運動,參與了多起空投大陸的武裝滲透,還以蒲台島爲基地兩度反攻大陸。光是他領銜出版與資助的反共雜誌就多達十幾種,試問今日香港政壇的呼風喚雨人物哪位不是閱讀張發奎引用美援資助的《祖國》、《中國學生週報》長大的?一九五二年,香港報刊登載過張發奎領銜的《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宣言》;而一九八○年三月十日張發奎在港病故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劍英還拍發過唁電曰:「香港張向華將軍家屬禮鑒: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哀,尚希節哀。」刊載於《人民日報》頭版。作爲這部官修文史巨著的編輯與審稿人員,難道沒有看報的習慣?即使不常看報,在編輯、審查過程中對近代史人物的基本資料也不屑去核對一下?事實上,任何一本名人辭典上都刊有張發奎的忌辰,只不過一舉手之勞呀!
更離譜的是,在敘述雲南事變時,至少有三篇長文說余程萬「被特務押到臺灣,一下飛機就被蔣介石槍斃了」。這部巨著的前言強調內容「上起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下迄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然而執行時偏偏要撈過界,讓在囹圄中生活了二三十年的耄耋老人亂扯海外、境外的人和事。那五百多位文史工作者以及葉選平、宋健以下五十八名顧問、周恩來姪女周秉德、老舍兒子舒乙以下六十七名編委、正副總編輯七員、編輯十員,外加擔任審稿並批註意見的國軍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中將主任宋希濂、國軍第十七兵團中將司令官侯鏡如、第九兵團中將司令官廖耀湘、軍統局北方區中將區長文強、國民第一二一軍中將軍長李以劻、國防部史政局少將副局長黃振濤、國軍第四集團軍少將參謀長陳子堅、第七十九軍中將軍長方靖、保密局雲南站少將站長沈醉、首都衛戍總司令部中將副司令覃異之、第十五綏靖區司令部二處少將處長董益三等二十八位特約編審,對那些有缺陷之章節統統熟視無睹,真不知道請那麼多「博學鴻儒」在扉頁掛名出鋒頭所爲何事!查余程萬在昆明被盧漢釋放時是有默契的,余程萬答應率廿六軍撤退,盧漢允許余程萬帶走所有家眷與財物。余程萬是帶了金銀財寶到香港新界開設農場多年後遇劫、在警匪槍戰中被流彈打死的,與蔣介石何干?何況余程萬是一九四三年冬死守常德十五日、全師死剩三百人的抗日名將,大作家張恨水特意爲他創作過一部紀實小說《虎賁萬歲》;蔣介石連政敵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李濟深、陳銘樞都從未碰過一根毫毛,怎會去叫特務殺害一位抗日英雄呢?
又如,山東省友誼出版社推出一部七十萬言的《張學良世紀傳奇》,全書錯別字數以千計,姓名舛錯數以百計;最令人噴飯的是,那位號稱博士教授的作者讓死去三百五十三年的明朝大學士張居正出席中國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又把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封爲國民黨中央執委,把秦孝儀說成是「國民黨元老」(查秦孝儀呱呱落地時,興中會已成立廿七年,何元老之有?)就這麽一部東拉西扯、不成格局的作品,居然賣了幾十萬部,還榮獲二○○二年度大陸傳記類著作的銷售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