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评传 第二章 毕汝谐
按:1988年, 毕汝谐利用暑期完成了<<周恩来评传>>(笔名方里,台湾水牛出版社,精装本,列文史丛书第76 种),这是世上已知的第一部从双重人格角度剖析周恩来生平的著作,比高文谦先生的“晚年周恩来”早了十几年!
兹命助理汪先生全文打字,以供网众参考. 全文较长,分多次推出.
第二章、赴法勤工俭学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爱国运动、青年运动,也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五四运动”一方面在中国公开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一方面也使处于萌芽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俄国革命的冲击,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问世.
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北京各校代表召开临时紧急大会,决定于五月四日举行大示威游行.
是日,各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高呼口号,游行示威,并散发传单,后涌向东城赵家楼,焚烧曹汝霖的住宅,并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等.北京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次日,全北京学生发起罢课.
据当时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议”记述: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反日情绪激昂,而对美国则寄于厚望.当学生游行队伍经过美使馆前,有人高呼“大美国万岁!” 、“威尔逊大总统万岁!”等口号.
-----半个多世纪以后,一九八六年尾,中国大陆二十几个城市爆发学潮,成千上万大学生走上街头,所求者仍然是德先生与塞先生.上海市的学生游行队伍,特意绕道前往地处乌鲁木齐路的美国总领事馆,对美国寄予厚望……两相对比,何其相似乃耳!
从五月四日到六月三日,运动的范围和幅度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浙江、武汉、江西、四川、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并展开抵制日货运动.
虽然偏离五四运动的中心北京,周恩来仍然有不凡的表现.他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鼓吹改造中国,鼓吹改造社会.这份报纸起初是三日刊,很快便改为对开一大张的日报,最多时每期发行两万份以上.除在天津发行,还运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颇受读者欢迎;其中包括很多妇女读者,因为该报提倡男女平等,宣传破除束缚妇女的封建观念.周恩来作为主编撰写了大部分社论,笔锋辛辣犀利.他重又使用飞飞的笔名发表专栏文章.
但是,天津的学生运动缺乏集中领导和统一行动.一九一九年九月, “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学生组织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部分领导人组成觉悟社.
周恩来和回族学生领袖马骏是“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杰出代表; “女界爱国同志会”方面推选的知名人物是郭隆真(也是回族学生) 、邓颖超和刘清扬等.
邓颖超(一九零四年---)是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一位女性,后来她与周恩来结为夫妻.
----周恩来之所以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婚姻状况有关.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度里,周恩来身居高位而无广为传播的桃色传说,不能不使升斗小民钦佩得五体投地.中共立国后,高层人物普遍停妻再娶,许多人私生活之糜烂,令人不堪闻问,而周恩来与邓颖超却始终伉俪情深,白头偕老,可谓异数.无怪如今中国大陆民间流行一种说法: “在中南海里,只有周总理一人(私生活)清白.”
周恩来是“觉悟社”的主要负责人,又是“觉悟”杂志的主编.该社成员经常开会讨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潮,讨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形势、策略和任务.
邓颖超日后回忆说: “……男女社员们谈论着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大家都还没有一定的信仰,也不懂得共产主义,只听说最理想的社会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觉悟”杂志创刊号于一九二零年一月二十日出版.其中发表了周恩来的三篇文章.社员们发表文章都不用真名,而是用抽签的号码来代替,周恩来是五号,他就用而后带来许多麻烦的“伍豪”做笔名;邓颖超是一号,用的笔名是“逸豪”.
一九二零年一月二十日,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天津南开操场召开了有五千余人参加的民众大会,发出了“救亡!爱国!牺牲!猛进!”的呼声,会后民众们手持白旗,举行了示威游行.
天津警方镇压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查封了学生联合会等群众团体. “觉悟社”决定发起抗议示威,由周恩来、郭隆真等人率众前往直隶省署请愿.省长曹锐不敢露面,却调集了军队、警察、保安队,布置在省公署周围,将周恩来等二十几名学生代表逮捕.
周恩来生平第一次尝到了铁窗滋味.他们在狱中展开了绝食斗争,迫使警方于半年后释放全部被捕代表.
一九二零年“觉悟社”邀请“少年中国同学会”等团体在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举行集会,探讨国事.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集会上发言,宣传布尔什维克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会后不久,李大钊便发起组织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寻找新的人生出路,周恩来决定去法国勤工俭学.
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刘少奇曾有诗云: “人才西渡正纷纷”,写出了出国热潮的实况.
本世纪以来,留学生在中国政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除了土霸王毛泽东,几乎所有国共政坛名流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留学生涯.
男女青年出国放洋,去西方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文明.他们回国后产生的影响,扩散到中华民族生活的所有领域,尤其是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改造诸方面.
初到巴黎的那些日子里, 周恩来住在郊区,靠勤工俭学得到的微薄津贴生活.
周恩来的周围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中共名人的邓小平、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蔡畅、李维汉、李立三、萧三、傅钟、何长工、李卓然、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等人.其中若干人日后成为他的嫡系班底.
湖南教育界前辈、曾任河南省议会副议长、年已四十三岁的徐特立,过年半百的蔡和森、蔡畅的母亲葛健豪,为了学习新思潮,也和青年人一起,到法国半工半读.这在当时曾引起社会舆论的轰动.
一九二零年十二月,周恩来从巴黎转赴伦敦,对英国作社会现状考察,并为天津“益世报”写了“欧战后之欧洲危机”等文章和通讯.他在英伦停留了五个星期.
返回法国后,周恩来参加了蔡和森等人刚刚组织起来的工学互助社.这是勤工俭学的青年为了求生存而成立的组织.
一九二一年六月,北洋军阀政府派遣朱启钤、吴鼎昌为代表,会同驻法国公使陈簏,以国家主权和经济资源为担保,同法国政府谈判借款,以购买军火继续进行内战.
周恩来从法国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即与赵世炎等人一起,联合巴黎各华人团体,诸如中国旅法学生会、华工会、国际和平促进会、亚东问题研究会等,并邀请记者,共同组成了一个“拒款委员会”,于六月三十日,在法国哲人所召开成立大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对中法秘密借款的斗争.
此时的青年周恩来,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尚无长足进步,但从事群众性抗议活动,却是一位行家.
他将在天津搞学潮的经验搬来异国,如法炮制,致使中法两国政府不得不暂停借款之密约.
此事触怒了北洋政府的官僚政客.他们采取了报复行动.驻法国公使馆设立的少年监护委员会于同年九月初宣布,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停发维持费,这就使七百多名既无工作又未入学的青年陷入困境.
正在此时,华法教育会在法国里昂办了一所中法里昂大学,其经费来源是以解决勤工俭学学生困难的名义、在国内募捐所得,另外加上法国退回的“庚子赔款”.
处于困境的勤工俭学学生准备进里昂大学就读,不料,中法里昂大学校长吴稚晖却从国内另外招收了一批学生,拒绝他们入学;于是,两批学生发生争执.
周恩来理所当然地支持勤工俭学学生的入学要求;由蔡和森、赵世炎、陈毅等人率领的一百多人的入学先锋队从巴黎赶赴里昂时,他曾前往车站送行,并给他们打气鼓劲.
然而,勤工俭学学生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法国政府派军警把蔡和森、李立三、陈毅、向警予、罗学瓒等一百零四人押到马赛,强迫他们上船,押送回国.
一九二一年七月,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共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中共之创立,李大钊、陈独秀二人功不可没.史称“南陈北李”.
就共产党本身的理论而言,她应该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政党.然而,中共既然是中国社会的产物,所以中国社会的特点,也必然是这个党的特点.
刘少奇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说过: “工人成分很少,只有将出身于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的党员合起来算,才占了大多数.我们党的这种情形,以及其他的情形,自然在我们党内引起了一系列的重要问题,这就是在党内反映了大量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甚至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思想,也是党内小资产阶级份子传达进来的.这是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及政治上、组织上机会主义的社会来源.”
中共党内斗争的复杂性,正是中国社会的复杂的反映.而中共党内斗争的残酷性,则充分体现了历朝历代封建社会权争的黑暗.
中共成立之时,身在国外的周恩来并不知道此事.但是,他于一九二一年底与赵世炎等人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也称“S.Y.”----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国内的志同者殊途同归.
一九二二年,周恩来将全部精力投入发展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他曾去过柏林,组织了旅德组织.
一九二二年六月,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并很快与国内取得了联系,并得到认可;因此,其成员的中共党龄皆自是年算起.
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二十多名代表,都是旅法、德、比利时等国的青年.会议经过三天的讨论,最后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选举了三名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任书记,李维汉任组织委员.周恩来任宣传委员.此外,还决定出版一个内部发行的刊物“少年”.
---赵世炎便是当今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李鹏之舅父.这可以为后者不同寻常的飞黄腾达找到合情合理的解释.
大会结束后,周恩来又回到了柏林,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这期间,其私生活似乎有些风流花絮,因事属小节,又无确证,不赘.
“少年”月刊---一九二三年改名为“赤光”--—是一份油印刊物,在旅欧中国青年中间产生较大影响.周恩来仍然用“伍豪”这个笔名发表稿件.
在勤工俭学者之中,有一位年龄小、个头也小的四川人.他就是当今中国大陆的最高统治者邓小平.
周恩来将邓小平视为小弟弟,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友谊.两人常常一起刻蜡纸.邓小平当时在油印方面很拿手,因此得到“油印博士”的绰号.
---一九四九年中共立国后,西欧各国政府曾组织人力查阅有关资料,发现除聂荣臻(中共十大元帅之一)曾在比利时一间大学正式注册读书之外,周恩来、邓小平等显赫的中共要人,当年并不是正式的留学生.
作为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必须经常奔波于巴黎和柏林之间.他在柏林认识了较他长十二岁的朱德,并介绍这位前滇军旅长加入中共.
许多年后,朱德回忆说: “中国共产党在柏林的党组织,几乎把时间完全放在学习上,党员们每星期举行三次讨论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制定下学习和讨论中国革命的各项问题.”
[下一页]
|